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1 15:10
【摘要】:记体文是宋代散文的代表性文体,相对于北宋,南宋文人的记体文研究略显单薄。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誉,该地记体文作家数量繁夥,作品内容广泛,特色鲜明。据统计,南宋徽州籍记体文作家约25人,篇什约254篇,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全方位的梳理与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徽州地域文学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推动宋代散文研究向纵深拓展,甚至还能有效细化文学史的研究。本文围绕选题,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南宋徽州籍记体文作者群体概况。一方面论述了南宋徽州籍记体文作者在六县的不平衡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宗族、师承以及交游等内部关系的剖析,考述了南宋徽州籍记体文作家群体关系。第二章着重剖析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创作环境与发展阶段。结合记体文的具体文本,从自然、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创作环境。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奠基、繁荣、继承、衰落四个阶段,结合理学思想的发展,具体阐述了每一时段的文本特点及其深层思想。第三章为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分类与内容。根据记体文的传统分类以及徽州籍文人的实际创作情况,将其分为亭堂楼阁记、学记、山水游记、寺观记和其他五类,并分别论述了每类记体文的思想内容。由于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建言地方政务,阐述修身之道,弘扬为己之学等命题普遍在记体文中得以呈现。第四章侧重分析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的艺术追求。南宋徽州籍文人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在新安理学的熏陶下,其记体文也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追求:以理观物,静观简淡的审美趋向;雍容俯仰,平和从容的叙述方式;破体为文,形式多变的表达手法。文末附有《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分类一览表》,这是论文撰写的文献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佳;沈文凡;;北宋记体文研究文献考论[J];图书馆学研究;2018年10期

2 赵运涛;;先秦“记”体文的生成方式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02期

3 陈为兵;;论王禹PA记体文的内在特征及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4 李佳;;从历代记体文分类看其文体意识发展[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5 贾庆成;;两汉的箴体文创作及其文学成就[J];南都学坛;2017年05期

6 吴振华;艾媛媛;;韩愈的记体文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周瑾锋;;说、说体文与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04期

8 李华;李丽;;隔代育儿之中外谈[J];时尚育儿;2017年03期

9 曹芙蓉;;从《天论》篇试析《荀子》“论”体文[J];青年文学家;2017年23期

10 程听;;王安石记体文一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年会小组讨论情况 第二小组举行了“当代各体文学研究”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叶德颜;;从欧阳修记体文看其生活雅趣及其文化抉微[A];荆楚学术2018年7月(总第二十一期)[C];2018年

3 夏令伟;;宋代论体文观念刍议[A];古典诗文的经纬——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七辑)[C];2018年

4 柴松针;刘治刚;刘儒德;;文本和插图的具体性对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叶延滨;读电脑体文学[N];光明日报;2003年

2 孔爱峰;简评《中国现代各体文学理论经典》[N];光明日报;2008年

3 吕绍宗;《萨佐诺夫风》与喜剧摹仿体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吕绍宗;“十二圣徒”与喜剧摹仿体文学[N];光明日报;2004年

5 吕薇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以文学为本位的尝试[N];光明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刘振远;来参加比赛真开眼界[N];农民日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曾江 郝欣;盛京读碑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记者 高富华;聊发少年狂[N];雅安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喜顺 通讯员 刘公望;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N];陕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朝蕾;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李;唐代记体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瑞;说炜晔而谲诳[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杉婵;朝鲜高丽朝假传体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刘涛;南朝散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一凡;《礼记》文体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叶彩芬;南宋徽州籍文人记体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辛玮;汤显祖序体文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

4 周鲜乔;刘宋议体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5 毕艳红;初中记体文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6 帅志圆;宋代记体文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曼莉;先秦“论”体文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年

8 刘爽;汉魏六朝箴体文流变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9 吴晓玲;《文选》所选书体文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10 牛贵元;五代记体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58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658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9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