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3:06
【摘要】: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不论是在叙事文学还是戏曲艺术范畴,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其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成为元杂剧学术研究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研究者们立足于多个角度,对元杂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类解读,但研究重点偏于微观视角,整体性、群像性的人物形象研究仍然较少。本文跳出窠臼,将目光放诸于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人物,并结合文学、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其进行综合阐释,旨在进一步丰富元杂剧人物形象研究的层次。以《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为计,把历史人物作为剧中主角而进行二次创作的元杂剧作品共有九十一篇。以不同时期历史人物所具备的品貌特征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先秦两汉人物剧、晋唐人物剧、两宋人物剧三个类别。其中,先秦两汉人物剧多体现“尚智”、“尚义”的情感倾向,黄老之学、隐逸思想也蔚然而兴;晋唐人物剧重在讲述文人、武将发迹变泰的人生际遇和神仙度脱凡人的玄幻经历;两宋人物剧既带有浓厚的清官崇拜意识,又批判了贤良忠勇之士不被重用反受迫害的黑暗现实,表现出政权更替下百姓生活的艰难不易。三个类别的历史人物形象作品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真实反映,本文结合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对作品体现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简要概述。经由元杂剧作者二次创作的历史人物,融入了元代社会的影子,其文学形象变得丰富而立体,总体可划分为文人、武将、神仙、其他四个大类。其中,文人形象的构成最为丰满,既有才华横溢的书生,又有公正廉洁的清官,还有呕心沥血的谋士,他们是元杂剧作者笔下最熟悉的形象,但无奈自身命运却与之截然相反。因此,在塑造武将和神仙形象时,他们将其极度美化,分别呈现出忠义英勇、飘逸洒脱的形象特征。此外还有对舍生取义的义士的崇拜,对身不由己的帝王的悲悯,都充分体现在元杂剧作者对历史人物文学形象的塑造上。本文将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元杂剧中部分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与其历史原型有较大偏差,于是运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的关系,深入阐释了该现象存在的缘由,并对其做出合理解释。最后,结合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和存在于创作者、受众者的主观因素,对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进行了文化阐释,揭示了元杂剧作者热衷于历史人物再创作的文化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207.3
【图文】:

趋势图,元杂剧,历史人物,趋势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为“神圣化”、“妖魔化”,“传奇化”、“戏剧化”,“世俗化”、“平民化”,认为这塑造历史人物常用的方式,并对其做了客观评价。郝赫《略伦戏曲文学塑造历史物文学形象的把握原则》认为历史人物塑造不能脱离史实,并倡议对历史人物作论,用生动的形象塑造让历史人物走出故纸堆,这些研究都是从历史人物的文学象塑造方法为切入点,并未结合元杂剧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作历史人物文学形的具体分析,因此也与本论题大相径庭。知网数据显示,与元杂剧相关的研究论文,从 1979 年到 2018 年共有近 45篇,其研究趋势存在着从井喷式增长到研究数量仍然较多,但整体趋势有所下降情况。图 1.1 元杂剧研究趋势

元杂剧,人物形象,硕士学位论文


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的是,与本选题紧密相关的人物形象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初,2010 年前后最热程度,之后呈下降趋势。 1.3 元杂剧研究热点占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铭;;试析元杂剧中男性人物形象的道德境界[J];四川戏剧;2015年11期

2 任红敏;;忽必烈幕府文人文化与信仰多元化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3 刘凯;;元代艺术史分期刍议[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4 王秀丽;;“以儒饰吏”为何独受元人青睐?——元代儒吏阶层及其文化身份认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5 严铭;;元杂剧中女性人物形象的人格美[J];四川戏剧;2014年05期

6 刘丽文;;论元杂剧中关羽形象的矛盾及其成因[J];艺术百家;2014年03期

7 胡静;;元代神仙道化剧对唐传奇的改编[J];社会科学家;2013年08期

8 丁合林;;试论元杂剧历史剧的艺术审美特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吴海涛;于文善;;元后期政治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03期

10 云峰;;俗文学成为元代文坛主流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2754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54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d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