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空间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23:23
【摘要】: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体,从“五四”开始就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时间叙事的完整形态,以强有力的非因果性与非逻辑性表现出反传统和创新的意向,使小说叙述走向“非时间化”的模式,由此中国现代小说摆脱时间形式的束缚,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性色彩。长期以来,重视时间叙事、轻视空间叙事已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常态。中国现代小说空间元素突出,空间的前景化凸显了小说叙事的审美转型。空间叙事代替时间叙事的因果、逻辑序列,使现代小说的文体特色和表达方法必然渗透着空间审美的内在要素。“空间”是一个融合物质化和观念化的辩证概念,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空间”多取向于抽象的观念化内涵。以鲁迅为开端,中国小说创作在空间意象的营造和空间叙事上逐步形成现代小说的文体特征。《药》中的“坟地”叙事,是对《狂人日记》的深邃思考和“格式”独特的审美承续,成为整个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典范。自此以后,各种类型的小说创造了蕴涵丰富的空间感,产生了丰富的审美韵味。小说中的“家”、“乡土”、“归途”“京派”、“海派”、“边城”、“呼兰河”、“果园城”、“倾城”和“围城”等,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野中的“国统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等,其关键词标注了地域特征,也呈现出“空间”的多样性。空间内涵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蕴,反映了小说叙事的空间选择,也指引了小说文体形式的艺术表现。基于现代文坛上的主流创作方法,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类型可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以及现代主义小说。参照“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有所借鉴,有所取舍,进行转化与吸收,立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实践,把中国现代小说建构的空间叙事形态分为社会空间、情感空间和心理空间叙事,它们之间具有“独立”与“整体”的关系。社会空间叙事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以现实的真实空间、场景为主,小说建构的个体空间、革命空间与国家空间是空间的虚拟呈现形态,表现出创作主体对时代的聚焦、对现实生活的展示和多维批判,渗透着时代、社会宣扬的意识形态。情感空间叙事在浪漫抒情小说中表现最为突出,多以美好的理想空间为建构重点,展现人们在现实时空转换中的情感落差。以想象的异邦,梦想的真实来构筑情感寄托的田园空间,表征为田园移情和诗性艺术寄托,内中深蕴人生况味,是原乡情结的一种情感诉求。心理空间叙事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以都市和都市人的“碎片化”生活为感觉印象视点,彰显都市空间的社会景观;各种非理性镜像在人物的心理空间中堆聚。对此,作品有时以场景触点与幻想行进的交错方式展现,有时以人物的“双重欲求”失衡去表现,充分展露出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现代小说建构的空间叙事形态,能深入地挖掘表现方法与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同时,细致剖析具体的范例,也能发现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生成与空间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空间叙事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期待研究继续推进,以便为全球化语境下的小说创作提供空间艺术资源,促进小说叙事的不断创新和新的小说文体不断出现。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42


本文编号:2793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793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