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儒家思想视野中的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07:07
   《金瓶梅》是明清时期的“四大奇书”之一,从其抄本的流传开始,就被打上了“淫书”的烙印而置身于争议与禁毁的漩涡之中。清代康熙年间的文人张竹坡则不仅写了《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为此书辩护,而且为《金瓶梅》做了十余万字的评点,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详批细注。这些评点内容在有清一代推动了《金瓶梅》一书的传播,也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内容,包括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学界足够重视的诸篇专论都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深入的考察,着重分析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张竹坡的评点,形成其“主题再阐释”评点策略,从而在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的诸多方面为《金瓶梅》一书正名,揭示其社会意义、提高其文化地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缘起和意义、张竹坡与《金瓶梅》评点的研究现状、论文整体研究思路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包括四章,全面分析了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意识。首先,张竹坡将《金瓶梅》一书的主题概括为“苦孝说”,强化“孝”的道德力量,弘扬了孝道思想,体现了传统儒家弘道意识的影响。儒家重“德”,孝悌为其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弘道首当行孝的观念形成了张竹坡评点的主题思想。其次,儒家批判精神使评点者对于小说的阐释带着鲜明的自主性,张竹坡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批判方式点明《金瓶梅》中透射出的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社会现实意义,形成了张竹坡评点专论中的《第一奇书非淫书论》和《寓意说》,为《金瓶梅》正名。第三,科举制度所形成的八股文化是儒家政治教化的产物,而八股文法对评点理论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以文人为主体的评点者在阅读文本时,自然会从八股文法的角度品评。文中着重分析了张竹坡所提出的“冷热金针”的结构论中所体现的八股文法。最后,本文尝试将儒家思想对于小说评点的全面影响称为“主题再阐释”的评点策略,并阐述这种评点策略的影响及意义。张竹坡正是以这样一种主题再阐释方式赋予了《金瓶梅》这部“奇书”以正统的色彩,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同时,通过解读明清之际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和毛氏父子的《三国演义》评点的相关特点,说明这种阐释策略是小说评点这一批评形式的重要特点,体现着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小说理论形成的深刻影响。小说评点所带有的鲜明的时代特点也正是其在二十世纪初时代风云剧变时被迅速抛弃的主要原因。结论部分是对全文主要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再次申明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意义。将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置于传统儒家思想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考察,将有助于对其评点做出更为全面的阐释和理解。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1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
    2 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
第1章 “行孝以弘道”与《苦孝说》
    1.1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文化环境
    1.2 张竹坡家世环境
    1.3 行孝与《苦孝说》
第2章 “书论以明世”与《非淫书论》、《寓意说》
    2.1 史公文字与《非淫书论》
    2.2 讽谏以寓——《寓意说》
第3章 八股文法与《冷热金针》
    3.1 围绕科举形成的八股文化
    3.2 对题旨的重现
    3.3 结构论
        3.3.1 对偶式结构
        3.3.2 穿插式结构
    3.4 节奏的安排
        3.4.1 入笋
        3.4.2 脱卸
        3.4.3 起结
第4章 “必也正名乎”与主题再阐释评点策略
    4.1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主题再阐释
    4.2 前人小说评点中的主题再阐释
        4.2.1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主题再阐释
        4.2.2 毛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主题再阐释
    4.3 主题再阐释评点策略的影响及意义
        4.3.1 社会文化道德匡正
        4.3.2 文本解读多元化
        4.3.3 文学作品传播与流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越;;张竹坡《苦孝说》写作缘起新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2 王昊;;张竹坡评点小考一则[J];珠江论丛;2016年02期

3 周想成;李士金;;空空道人评点《红楼梦》第一回文化创意思想述论[J];北方文学;2017年29期

4 吴敢;;张竹坡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罗德荣;张竹坡写实理论的美学贡献[J];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6 吴敢;;张竹坡扬州行谊小考[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7 吴敢;;张(志羽)与张竹坡——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02期

8 李茂肃;;张竹坡及其对《金瓶梅》的评点[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9 吴敢;;张竹坡《金瓶梅》评点概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10 薛亮;;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兼言;;张竹坡论环境与人物性格[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六辑)[C];1992年

2 戴维特·罗依;王汝梅;张晓洋;;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论[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辑)[C];1982年

3 张媛;;论张竹坡、金圣叹小说批评之异同[A];水浒争鸣(第十三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朱小平;《三峡书简》读札[N];文艺报;2017年

2 阮国华;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N];中华读书报;2018年

3 特约记者 杨思恬 吴洁 尚庆迎 魏朝星;铜山将名人场馆打造成公共文化舞台[N];徐州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弘凌;儒家思想视野中的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冷雪梅;文龙《金瓶梅》人物评点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高红娟;张竹坡的小说美学观[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馨月;以接受美学视角看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D];吉林大学;2008年

5 程懂丽;《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物评点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杜鹏飞;《金瓶梅》《红楼梦》的小说道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7 农美芬;张竹坡的小说批评范畴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曾志松;张竹坡评点《金瓶梅》之名号批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贺根民;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批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晓军;张竹坡叙事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29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9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f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