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越文化与艾青诗歌的审美选择

发布时间:2020-09-29 08:01
   越文化是归属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与艾青的诗歌创作有着莫大关联。大多数学者总是从时代因素、外来文化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艾青诗歌进行考察,而忽略掉独特的越地环境对艾青诗歌的作用。本文认为,每个人都有主动选择不同文化的权利。艾青于越文化环境中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越文化可以说是艾青进行诗歌创作、吸收其他文学养液的文化基础。本文试图从越文化角度入手,致力于探讨艾青诗歌意象中的越文化因素,研究越文化反抗精神与艾青诗歌主题特色之间的关系,从中感受到越文化所给予艾青诗歌的力量之美,希冀能探知一个融合丰富性与独特性、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诗歌世界。艾青诗歌中具有大量意象,这些意象又都源于树木、村庄、池沼、田野等景物风光,以及乡村常见的动物、人物等。总之,植物在土地上生长,动物在土地中穿梭,劳动人民在土地里劳作。不管这些物象来自何处,一切都与土地息息相关。为何会形成此种特色呢?这源于越地多土多山的地理环境。同时,我们能从“路”“桥”“太阳”以及“土地”等意象中感受到越文化对艾青诗歌意象的介入,体味越文化鲜明的责任担当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和批判务实特质。反抗精神本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多或少都具有的品格,但是文化精神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具有特殊性。越文化浸润下的反抗精神自有其独特个性,它介入并塑造了艾青诗歌的主题品格。越文化反抗精神通过艾青诗歌中的反抗主题、复仇主题和乡土批判主题显现出来。同时在论述中,笔者特意将艾青诗歌中的反抗精神与其他区域文化中的反抗精神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其诗反抗精神的特殊性。越地自古以来就盛行“节慨”之风。大禹与勾践的精神品质和个人气度是越地“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风气得以形成的原始基础。后来的有识之士大都胸怀理想,能为理想忍辱负重,同时又坚忍不拔,英勇抗争,复仇精神格外浓烈。地理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成功造就越地的“节慨”之气,这是艾青诗歌“力感”的主要特色。艾青极力吸收越地的“节慨”精神,追求诗歌“力感”之美。他通过意象选取、动词运用、色彩搭配、句式变化等来强化诗歌的“力感”,并且强调真、善、美的结合,体现出其诗既崇高又极富激发性、战斗性的艺术价值。
【学位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艾青诗歌意象中的越地色彩
    (一)越地风土与艾青诗中的意象群落
    (二)异地、异域意象中的越地风土
    (三)越文化对艾青诗歌意象的介入
二、越文化反抗精神与艾青诗歌的主题特色
    (一)越文化与艾青诗歌的反抗主题
    (二)越文化与艾青诗歌的复仇主题
    (三)越文化与艾青诗歌的乡土批判主题
三、越文化与艾青诗歌艺术构造中的“力感”之美
    (一)越文化与艾青诗歌“力感”的主要特色
    (二)越文化与艾青诗歌“力感”的表现特征
    (三)越文化与艾青诗歌“力感”的艺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归来与歌唱——读艾青的《归来的歌》[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陈姝;;归来与歌唱——读艾青的《归来的歌》[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老姜;;酒殇[J];新上海档案;2005年10期

4 尹威;;1948年《涛声》上的艾青佚诗《寂寞》[J];新文学史料;2019年04期

5 陈启明;;以“意象”为工具增加课堂容量与深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与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年12期

6 汲安庆;;美学的胜利:“不雅”更能抒深情——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营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01期

7 王云;;单纯美·散文美——读艾青的近作《盼望》[J];语文学习;1981年03期

8 向元强;中国现代诗坛泰斗——艾青[J];现代语文;2004年12期

9 文宗武;大地和太阳的歌者—艾青[J];语文学刊;1986年06期

10 孙乐中;;艾青漫像[J];百家评论;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冕;;他依然年青——谈艾青和他的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刘虎;;困顿中的希望——论艾青诗歌中的感情个性[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段从学;;地之子的行吟——艾青诗歌中的土地、个人与国家[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怡;;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和叛逆——对诗人艾青的一种描述[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5 郑振乾;;“我和艾青是老朋友!”[A];黄源纪念集[C];2006年

6 贺锡翔;;谈谈鲁迅与艾青的关系[A];鲁迅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1991年

7 余飘;;艾青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纪念大诗人艾青诞辰100周年[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贺云;;诗坛盛会喜空前——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实[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9 丁芒;;不朽的诗心[A];汪静之先生纪念集[C];2002年

10 翟泰丰;;时代的歌手 人民的诗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赵爽;48小时回家路 亲历方知思念是何味[N];人民政协报;2020年

2 许彤;在金华,怀想三位现代文化巨擘[N];金华日报;2017年

3 冯立三;感奋与启示——读《常海文集》[N];中华读书报;2017年

4 记者 江卉;躬耕田垄,让湖北稻长成“高富帅”[N];湖北日报;2017年

5 王幅明;艾青与散文诗[N];文学报;2013年

6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艾青:“最伟大的歌手”[N];人民日报;2010年

7 蒋鹏放;艾青酷爱书画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罗执庭;宏阔的视野 崭新的天地[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2年

9 晓雪;写出了活生生的艾青[N];中国人事报;2003年

10 晓雪;写出了活生生的艾青[N];文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永;还原·想象·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建平;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芳;越文化与艾青诗歌的审美选择[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晶;艾青诗歌的中学语文教材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3 刘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艾青诗歌选编与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年

4 怓敏;“艾青体”在中国新诗中的独特性[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俊民;艾青诗歌创作和理论关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贺孝恩;艾青“诗论”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夏;艾青晚年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艳佳;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艾青诗歌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懿;论“诗的散文美”与艾青的诗学理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萍;艾青诗歌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9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29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