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宋词调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19:32
   本文对唐宋现存的九百多个词调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围绕着词调名的中心,以命名、演变、审美为线索,将主要内容分为三大章节。前两章分别对唐宋词调正名、异名使用情况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针对性的分析,第三章着重探讨唐宋词调名在命名和演变过程中体现出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将唐宋词调名放在唐宋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与唐宋词的发展脉络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探讨,能够条理清晰地阐明唐宋词调名的文学审美价值。第一章对唐宋词调正名进行了调名事类的分类归纳和数据统计。通过考察发现,宋代词调正名的数量比唐五代多得多,且宋代词调正名所使用的意象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调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具体化、文人化的倾向,折射了时代迁移下词人身份的改变和审美追求的变化。同时,唐宋词调名在字数上有以三字为主的特征,存在“醉”、“春”、“宴”、“乐”等常见用字。第二章通过同调异名现象考察唐宋词调名的演变。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首先,确实大部分的唐宋词调都存在异名,但是异名的存词数量一般不多。其次,同调异名的使用是从晚唐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最后,传播方式和功能的转变,词体形式和音律的变化,名家名篇等因素是同调异名现象出现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词调异名打破了固定调名对词人作词时声情、题意的束缚,使词调名重新回归到赋咏本调的传统,拉近词作、词人、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主要从语言之美、声律之美、内容之美三个部分来分析唐宋词调名的含义和审美价值,并对“集曲名词”——这种词调名审美内涵的特殊表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分析,发现了集曲名词的特点与价值。分析调名的语言之美主要从语法结构入手,发现调名多用动词,多用主谓、宾补的短语形式以及多个意象组合的命名方式,会使得调名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声律之美则包括调名的字音平仄和节奏韵律,以及人们通过调名所能引发的关于曲调声情的想象。内容之美以调名使用的意象和主题展开谈论,发现了调名中“俗”、“艳”、“雅”三种不同的风格。语言之美和声律之美都属于形式美,因此,唐宋词调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学位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唐宋词调的命名
    第一节 唐宋词调名的事类分类
    第二节 唐宋词调名的特征分析
        一、唐宋词调名基本数据的分析
        二、唐宋词调名意象特征的分析
        三、唐宋词调名字数特征与常见用字的分析
        四、唐宋词调命名方式的分析——以“诗词之句”命名方式探析
第二章 唐宋词调名的演变——同调异名现象研究
    第一节 同调异名的统计与定量分析
        一、唐宋同调异名的数据统计
        二、唐宋词同调异名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同调异名产生的原因及形式
        一、传播方式及功能的转变
        二、词体形式及音律的变化
        三、名家名篇的影响及作用
第三章 唐宋词调名的审美
    第一节 唐宋词调名的语言之美
        一、包含动词的调名
        二、由主谓、宾补、定中短语构成的调名
        三、包含两种或以上并列意象的调名
    第二节 唐宋词调名的声律之美
    第三节 唐宋词调名的内容之美
        一、唐宋词调名中的“俗”之美感
        二、唐宋词调名中的“艳”之美感
        三、唐宋词调名中的“雅”之美感
    第四节 集曲名词——词调名审美含义的特殊表现形式
        一、唐宋集曲名词的创作概况
        二、唐宋集曲名词的成因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祝云珠;;古典词牌来源的少数民族文化意蕴[J];文艺评论;2015年08期

2 刘秋彬;;《安阳好》作者考辨——兼论宋代风土组词[J];殷都学刊;2010年04期

3 段红伟;;词调、词题和词序——论词成为独立的韵文体制的发展过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吴电雷;;“梅”在唐宋词中地位的升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尊明;;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J];文艺研究;2007年05期

6 王可喜;略论一调多名现象与词调命名方式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詹安泰;;论调谱——《词学研究》之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本文编号:2855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5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9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