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施绍莘词曲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08:49
   词曲互动是明代词曲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施绍莘作为明末万历崇祯年间一位重要的词曲作家,有《秋水庵花影集》传世,其中散曲158首,词190首。本文即围绕着施绍莘的词和曲两种文体在创作中产生的互动现象展开研究。第一章,采取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现存的地方志资料为基础,并结合施绍莘作品集中的跋语、评语等材料,梳理施绍莘的家世、生平与交游。通过这些梳理,考察这些人、事对施绍莘创作的影响。第二至四章,从词曲的创作功能入手,分别比较施绍莘的词曲作品在抒情功能、交际功能以及娱乐功能下内容、表现方式与风格上的互融互异,考察词曲两种文体在施绍莘创作中所呈现的各自的状貌及关系。第五章,探究施绍莘词曲互动的成因,并总结施绍莘词曲互动研究中的启示。对施绍莘词曲互动的研究,给予了对施绍莘词曲更深入的观照,也为明代词曲文体互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207.2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施绍莘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施绍莘的家世
        一、重视教育,关注民生——以先祖施退翁为例
        二、重教重孝,经商致富——以施一化、施于蕃、施于民为例
        三、藏书甚繁,闭门“注”书——以父辈施大经、施大谏为例
        四、医者仁心,傲骨不屈——以同辈施沛、施溥为例
    第二节 施绍莘的生平
        一、少居市廛,喜种花草
        二、意气风发,流连声色
        三、隐居峰泖,两赴文战
        四、求禅问道,学出世法,《花影》留名
    第三节 施绍莘的交游
        一、与文人的交往
        二、与歌姬、僧侣的交往
第二章 施绍莘词曲抒情功能上的互动
    第一节 施绍莘抒情词曲内容上的融通
        一、抒发行旅之思
        二、“入世”与“出世”的内心抒怀
    第二节 抒情词曲表现方式的互融
        一、词曲共同塑造“渔父”形象
        二、情、景、事、理的交融
第三章 施绍莘词曲交际功能上的互动
    第一节 交际词曲内容上的同与异
        一、唱和词曲中的写景咏物
        二、对友人爱情经历的词曲记录
        三、词曲共有的远行送别
        四、有词无曲的祝寿题材
    第二节 交际词曲风格的互融
        一、清雅的爱情词曲
        二、“字字警策”的送别词曲
第四章 施绍莘词曲娱乐功能上的互动
    第一节 艳情词曲内容上的趋同
        一、女子情状与生活环境的描摹
        二、相思离别的记录
    第二节 艳情词曲风格特点的互动
        一、直陈真切的情感表达
        二、细腻丰富的内容表现
第五章 对施绍莘词曲互动现象之思考
    第一节 施绍莘词曲互动的成因
        一、施绍莘及友人的词曲融通观
        二、词曲同源的文体相近性
    第二节 施绍莘词曲互动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元翎;;高濂词、曲、剧之融通及其研究意义[J];文学遗产;2017年01期

2 郑海涛;赵欣;;施绍莘词曲比较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胡元翎;张笑雷;;论杨慎词曲的“互融”“互异”兼及“明词曲化”的研究理路[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4 冯艳;;论施绍莘散曲的多样化曲风及其成因[J];名作欣赏;2010年17期

5 郑海涛;霍有明;;论明词曲化的表现和成因——兼谈对明词曲化的评价[J];长江学术;2010年01期

6 赵义山;;明代前后期之南北曲盛衰观[J];文学评论;2009年05期

7 胡元翎;;“词之曲化”辨[J];文学遗产;2009年02期

8 马兆婷;;万历庚申年的松江佘山——以万历四十八年为坐标谈明末清初佘山文人的词作[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洪静云;;明词曲化现象述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胡元翎;;对“曲化”与“明词衰弊”因果链的重新思考[J];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畅;唐寅、祝允明曲化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冯艳;施绍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4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74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