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图文互补与意义建构——儿童绘本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6 08:32
  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儿童绘本在儿童娱乐及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符际互补理论及视觉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有关概念对中国儿童绘本中的图文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态度趋同、态度趋异和称谓强化等互补和衔接机制。在多模态绘本话语中语言语篇与视觉语篇在意义创建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合作,传达话语意义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对阐释多模态话语意义创建过程、了解跨符号系统的协同机制以及解读和制作多模态绘本及其他多模态读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图文互补与意义建构——儿童绘本的多模态话语研究


绘本《年》第十版面

版面,读者


图1 绘本《年》第十版面人际意义视角下图文互补关系的第二个机制是态度趋异,虽然该机制在绘本中出现的频率不及趋同机制,但也对绘本人际意义的创建表达起了重要作用。上文提到在《年》的文字语篇中使用了大量的陈述小句来压缩读者与故事世界的介入,但在绘本的图像语篇中常采用具有较强互动意义和增强读者与图像世界、图像人物之间介入关系的视觉手段,这和语言符号表达的人际意义不一致。在绘本的第七版面中语言文本只用了一个简单的陈述语句来告知读者春节期间的不同场景。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声音和客观的语调无疑拉开了读者与故事及人物之间的距离,阐述了不同的人们在春节期间的表现。然而,图像模态却建构了相反的人际意义。首先,图像文本采用了“接触”手段,促使读者与图像人物形成介入关系,要求读者对图像人物的表情和姿势语(哭泣或微笑)作出积极或消极的反馈;其次,在空间距离的层面上,图像通过近景镜头拉近读者与图像人物的距离,图像人物与读者构成齐眼高度视角,强化读者与图像人物的互动关系。这些图像表达向读者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进入故事世界,分享图像人物的感受,包括左页团圆人们的喜悦以及右页落单人物的悲伤。此外,版面的左右两页采用了泾渭分明的氛围选择,左页采用明亮的橙色来表达春节团聚的温馨情感,而右页则采用黑色线条勾勒出孤单情景下的悲伤情绪。强烈的颜色差异与氛围对比极大程度上激活了儿童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该版面中的语言符号资源与图像符号资源通过态度趋异的衔接机制表征了差异化的人际意义。


本文编号:2939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39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6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