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内小说主体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10:30
出生于1973年的路内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70后”作家,从初入文坛时《少年巴比伦》的外在俏皮与深沉内里,到“追随三部曲”的一贯而结,再至中长篇小说《慈悲》的丰盈深邃,路内的小说创作力求从生活的源泉中提取关于平凡生命的感悟与体认,寻找那些肆意生长的离索青春以及面迎虚无的竭力扞拒。着眼于文学主体性的体验与表达的视角,路内的小说不仅具备了作家主体面对历史转型期的现实问题的琢磨与考量,更表露着他对待成长、生命以及人之生存本真的真切思索,在“自我”的指引下,路内在用他所擅长的文学探寻现代中国人曾经藏存的精神困惑与命运归途。在勾勒时代变迁之脉络与描摹个体生命之精神的过程中,路内和他笔下的文学形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执着或迷惘、笃定或往复的主体意识。本文也将从路内小说的主体意识出发,沿随其创作思路,探究并阐述路内小说及其文本背后突显的历史神色与生命内质。文章除绪论与结束语外,将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将结合文学主体性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以“70后”作家写作为着眼点,梳理作家主体路内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第二章将引入主体性概念并作为理论支撑,从文学的主体性与作家的主体意识视角出发,详细讨论作家主体路内因现实环境...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路内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进路
0.3 相关概念
1 路内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
1.1 “70后”作家突围的时代拓印
1.2 群体记忆的消淡与个体经验的叠累
1.3 言语表达的隐喻和自在
2 路内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1 作家主体的创作立场与言说姿态
2.1.1 敏锐真挚的内省意识
2.1.2 扞拒虚无的写作立场
2.2 漂泊者的生活境遇与客居者的心理认同
2.3 主题表现与情感指向的变更
3 暗涌与坚执:路内小说对象主体的多向度延展
3.1 自我怀疑的含蓄表达
3.1.1 小市民生活的庸常与反抗
3.1.2 工人群体的困惑与挣脱
3.1.3 青年学生的踌躇与流浪
3.2 人生仪式的执念追随
3.2.1 人生旅途的守望与淡然
3.2.2 爱情寓言的有始与无终
3.3 精神追求的悉力呈现
3.3.1 个体理想的追寻和幻灭
3.3.2 弱势边缘人的迷惘和执着
4 对话与理解:主体间互情交往的渐进性体现
4.1 私人史的自传色彩书写
4.2 多重自我的移情式描刻
4.3 “家庭”的外部构筑与生命的内在意蕴
5 对路内小说主体意识的反思
5.1 作家主体“自我”定位之缺然
5.1.1 作家主体同“自我”的互渗与失控
5.1.2 作家主体诗意诉求的审美摇摆
5.2 作家主体“自我”认知之漂摇
5.2.1 悲悯的守望:信仰“自我”的迷惘与找寻
5.2.2 羸弱的生长:狂欢“自我”的滑落与回归
5.3 主体性观照下的生命内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年轻气盛到中年沉稳:论路内的创作转型[J]. 董巧丽. 文学教育(上). 2017(01)
[2]游走在“真相”与“假面”之间——读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J]. 施新佳. 当代文坛. 2016(06)
[3]成长的烦恼及其限度——从路内作品的“成长发展小说”特性看新生代作家的精神征候[J]. 王宏图. 学术月刊. 2016(08)
[4]路内长篇小说《慈悲》读札[J]. 徐勇. 扬子江评论. 2015(06)
[5]“中间代”文学的突围:虚无与乌托邦[J]. 洪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6]70后作家的五副面孔[J]. 马兵. 小说评论. 2015(04)
[7]70后作家:如何成为文学“中坚代”[J]. 张丽军,常思佳. 小说评论. 2015(01)
[8]小城故事变奏曲——评路内的小城小说[J]. 凌云岚. 文艺争鸣. 2014(12)
[9]路途中的“中间代”作家们[J]. 桦桢. 小说评论. 2014(06)
[10]“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处境[J]. 孟繁华,张清华. 文艺争鸣. 2014(08)
硕士论文
[1]论路内长篇小说中的青年问题[D]. 王艺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巨变下的失败者—路内小说工人与青年形象考察[D]. 王希.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D]. 吴梦云.安徽大学 2016
[4]背离与回眸[D]. 李国永.吉林大学 2015
[5]路内小说成长叙事论[D]. 蒋励.广西民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78741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路内及其小说创作概述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进路
0.3 相关概念
1 路内小说创作的文化语境
1.1 “70后”作家突围的时代拓印
1.2 群体记忆的消淡与个体经验的叠累
1.3 言语表达的隐喻和自在
2 路内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1 作家主体的创作立场与言说姿态
2.1.1 敏锐真挚的内省意识
2.1.2 扞拒虚无的写作立场
2.2 漂泊者的生活境遇与客居者的心理认同
2.3 主题表现与情感指向的变更
3 暗涌与坚执:路内小说对象主体的多向度延展
3.1 自我怀疑的含蓄表达
3.1.1 小市民生活的庸常与反抗
3.1.2 工人群体的困惑与挣脱
3.1.3 青年学生的踌躇与流浪
3.2 人生仪式的执念追随
3.2.1 人生旅途的守望与淡然
3.2.2 爱情寓言的有始与无终
3.3 精神追求的悉力呈现
3.3.1 个体理想的追寻和幻灭
3.3.2 弱势边缘人的迷惘和执着
4 对话与理解:主体间互情交往的渐进性体现
4.1 私人史的自传色彩书写
4.2 多重自我的移情式描刻
4.3 “家庭”的外部构筑与生命的内在意蕴
5 对路内小说主体意识的反思
5.1 作家主体“自我”定位之缺然
5.1.1 作家主体同“自我”的互渗与失控
5.1.2 作家主体诗意诉求的审美摇摆
5.2 作家主体“自我”认知之漂摇
5.2.1 悲悯的守望:信仰“自我”的迷惘与找寻
5.2.2 羸弱的生长:狂欢“自我”的滑落与回归
5.3 主体性观照下的生命内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年轻气盛到中年沉稳:论路内的创作转型[J]. 董巧丽. 文学教育(上). 2017(01)
[2]游走在“真相”与“假面”之间——读路内的长篇小说《慈悲》[J]. 施新佳. 当代文坛. 2016(06)
[3]成长的烦恼及其限度——从路内作品的“成长发展小说”特性看新生代作家的精神征候[J]. 王宏图. 学术月刊. 2016(08)
[4]路内长篇小说《慈悲》读札[J]. 徐勇. 扬子江评论. 2015(06)
[5]“中间代”文学的突围:虚无与乌托邦[J]. 洪罡.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6]70后作家的五副面孔[J]. 马兵. 小说评论. 2015(04)
[7]70后作家:如何成为文学“中坚代”[J]. 张丽军,常思佳. 小说评论. 2015(01)
[8]小城故事变奏曲——评路内的小城小说[J]. 凌云岚. 文艺争鸣. 2014(12)
[9]路途中的“中间代”作家们[J]. 桦桢. 小说评论. 2014(06)
[10]“70后”的身份之谜与文学处境[J]. 孟繁华,张清华. 文艺争鸣. 2014(08)
硕士论文
[1]论路内长篇小说中的青年问题[D]. 王艺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巨变下的失败者—路内小说工人与青年形象考察[D]. 王希.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路内成长小说创作论[D]. 吴梦云.安徽大学 2016
[4]背离与回眸[D]. 李国永.吉林大学 2015
[5]路内小说成长叙事论[D]. 蒋励.广西民族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78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7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