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唐昆虫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20:30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绪论
一、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意义
二、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对象
三、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基础
四、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资源
五、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方法
六、先唐昆虫文学研究的结构
第一章 先唐昆虫文学概貌
第一节 先唐昆虫文学的内容
一、正面书写的昆虫
二、负面书写的昆虫
三、多元书写的昆虫
第二节 先唐昆虫文学的流变
一、先秦:昆虫文学的萌芽与形成
二、两汉:形象与意义的丰富定型
三、魏晋:内涵与外延的并行发展
四、南北朝:新变与转型的高峰期
第二章 观赏性昆虫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萤火虫意象的变化
一、萤火虫以清冷形象面世
二、魏晋时代的积极烙印
三、南北朝萤意象的转型
第二节 蛾的双重意义之嬗变
一、“美人之眉”风行于世
二、魏晋从禅意到执着的蛾意象
三、南北朝咏蛾的新变与回归
第三节 蝴蝶意象的产生与发展
一、缘起庄周,翩跹自由
二、秦汉魏晋,保持岑寂
三、南北朝宫廷咏蝶的迅速兴盛
四、咏蝶诗的创作走向成熟
第四节 蜉蝣彰显的生命意识
一、对蜉蝣自然特征的描绘
二、先秦蜉蝣生命意识的文学书写
三、六朝蜉蝣生命意识的文学演进
第三章 害虫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蝇的文学书写
一、青蝇恶劣形象的起源
二、“青蝇吊客”是对逐味习性的延伸
三、“托骥之蝇”反衬力量强弱的对比
第二节 蝗虫的文学书写
一、子孙振振:最初的美好寄托
二、蝗虫害谷:庄稼的灭顶之灾
三、社稷之危:蝗灾与人祸勾联
四、君臣之责:“灾异说”的盛行
五、走向科学:蝗灾的有效应对
第三节 农业害虫的文学书写
第四章 毁誉参半的昆虫书写
第一节 蚂蚁的书写特征
一、对蚂蚁自然特征的书写
二、对蚁的褒义书写
三、对蚁的贬义书写
第二节 螳螂勇士形象褒贬交替的形成
一、先秦军事家眼中的精神勇士
二、先秦文学家眼中的无谋逞能
三、勇士形象早于《庄子》而产生
四、汉代:螳螂成为说理的工具
五、魏晋:客观看待螳螂举斧
六、南北朝:螳螂多沦为贬义
第三节 从毒蜂到蜜蜂的文学蜕变
一、对毒蜂的恐惧反应
二、对蜂的仿生学应用
三、采花酿蜜的文学审美
第五章 蚕:农桑社会的代表意象
第一节 先秦时期对蚕的尊崇
一、对蚕的全面关注
二、对蚕的价值肯定
三、对“蚕理”的尊崇
第二节 六朝时期蚕的文学新变
一、汉代蚕的文学新变
二、魏晋南北朝咏蚕的凝滞
第六章 蝉:经典意象的特点与演变
第一节 先秦蝉意象的特征
一、春秋之前,蝉鸣受到关注
二、春秋时期,蝉以体形著称
三、战国前期,蝉翼的描绘日趋流行
四、战国后期,蝉的习性被逐步挖掘
五、先秦蝉意象演变的特征
第二节 汉魏晋蝉文学的承续
一、蝉赋的兴盛
二、书写了蝉的多重形象
第三节 南北朝蝉文学的新变
一、咏蝉诗的问世
二、咏蝉文体的此消彼长
三、南北朝蝉文学新变探因
第四节 南朝与北朝蝉文学书写的差异
一、南朝着眼于“鸣蝉”意象
二、北朝侧重蝉的生命意识
第五节 汉魏六朝写蝉的文学贡献
一、增加了蝉的文化内涵
二、拓宽了艺术搭配的领域
第七章 蟋蟀:悲秋的先声
第一节 蟋蟀之鸣的书写始于先秦
一、蟋蟀之鸣与物候标志的联系
二、蟋蟀之鸣与惜时情绪的结合
三、蟋蟀之鸣与悲秋意识的兴起
第二节 蟋蟀书写的纺锤形发展
一、两汉时,蟋蟀多为物候之指
二、魏晋时,蟋蟀常鸣悲秋之声
三、南北朝,蟋蟀书写渐趋没落之态
结语
附录1:图案数据
一、先唐昆虫图鉴
二、各类图表
附录2: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参考论文
附录3: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商隐诗中的“蝶”意象[J]. 邬骊旦,项念东.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2]古典诗歌中的蚕桑意象及其生态审美意蕴[J]. 杨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3]从蝴蝶词与蟋蟀词看宋代昆虫词的发展与蜕变[J]. 吴启安.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4)
[4]敬畏生命:庄子美学思想的逻辑构成[J]. 颜翔林.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5]试析唐诗中的蝴蝶意象[J]. 李志磊,金华亮.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3(01)
[6]回顾我国蜜蜂授粉发展历史(一)[J]. 葛凤晨. 蜜蜂杂志. 2012(11)
[7]论傅咸咏物赋的讽教传统[J]. 张爱美. 临沂大学学报. 2012(04)
[8]傅玄、傅咸父子辞赋比较研究[J]. 马黎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9]咏蚊赋浅论[J]. 范智慧,吴国强. 许昌学院学报. 2011(03)
[10]唐代蝗灾研究管见[J]. 谢翠维. 兰台世界. 2009(21)
硕士论文
[1]昆虫赋研究[D]. 范智慧.温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95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9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