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王闿运诗歌的经世情怀

发布时间:2021-01-28 17:49
  王闿运是晚清诗坛独树一帜的诗坛老宿。他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六朝,是一位站在历史时代交汇处的传统知识分子。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始终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渴望通过科举仕途来建功立业。在动荡混乱的晚清时局中,他满腹经纶、心怀壮志,并没有因为时运不济、壮志难酬而就此消沉,而是一直关切着国家命运和社会民生。面对一次又一次个人、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考验,他都不忘用诗笔记录社会的变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拯济国家危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他对所处社会环境忧虑、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黑暗官场的抨击。作为晚清经学大师,他试图从经学中找到救世济民的良方来铲除社会的积弊,恢复社会的礼治。本文以王闿运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诗论和所处时代发掘了其诗歌中蕴含的经世情怀,以及抒发这种情怀的独特手法,深入地分析了产生这种情怀的根源,剖析了处在变革之际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通过对王闿运诗歌的解读,论述了他对国计民生的关切与忧虑,对现实社会的沉思与责任,从中彰显王闿运诗歌的意义和时代价值。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追溯经世内涵和王氏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王闿运经世情怀在诗歌中...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关于经世内涵
    2.王氏诗歌研究综述
    3.选题的目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1章 王闿运经世情怀在诗歌中的表现
    1.1 安邦御侮志向
        1.1.1 心系抗敌御外
        1.1.2 关注湘军平叛
    1.2 治国情怀
    1.3 向往“礼”治社会
    1.4 着意经世人才
第2章 对经世情怀的艺术表现
    2.1 多用汉魏六朝旧典
    2.2 长于叙事
    2.3 善于用古风、组诗曲尽己意
    2.4 “不用经典字而能以经义入诗”
第3章 王闿运诗歌经世情怀产生的根源
    3.1 儒家士人的传统
    3.2 湖湘经世精神的熏陶
    3.3 晚清衰颓国势的召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闿运阅读旨趣探微——以《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为例[J]. 刘平.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7(04)
[2]湖湘政治群体之崛起与湖湘区域文化之自觉——论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派之建构[J]. 吴怀东,马玉.  学术界. 2017(04)
[3]论湖湘派对汉代诗歌的接受[J]. 秦帮兴.  中国韵文学刊. 2016(02)
[4]论王闿运《楚辞释》的政治化阐释及其影响[J]. 郭建勋,罗璐.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王闿运的诗歌宗尚与明代诗学[J]. 雷磊.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4(02)
[6]论王闿运的诗学体用观与其政学理想[J]. 李亚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7]王闿运京师之行、交游雅集及著述考述[J]. 程彦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8]王闿运与晚清中晚唐诗派的诗学交流——以王闿运与易顺鼎、樊增祥的诗学交流为中心[J]. 何荣誉.  文艺评论. 2013(02)
[9]王闿运词学宗派论[J]. 李亚峰.  文艺评论. 2013(02)
[10]王闿运唐诗研究系统考察[J]. 王顺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王闿运选批唐诗研究[D]. 程彦霞.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王闿运政治思想研究[D]. 刘四平.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王湘绮诗学思想研究[D]. 朱洪举.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王闿运《楚辞释》研究[D]. 罗璐.湖南大学 2016
[2]王闿运《楚辞释》研究[D]. 肖友芳.湖南科技大学 2015
[3]《八代诗选》及其价值研究[D]. 鲁希.湖南师范大学 2015
[4]王闿运年谱稿[D]. 吴宇栋.辽宁大学 2015
[5]王闿运《诗经补笺》的研究[D]. 龙包兰.江西财经大学 2014
[6]王闿运拟古诗学研究[D]. 孙建军.中南民族大学 2013
[7]王闿运《湘绮楼词》及词论研究[D]. 龙起凤.暨南大学 2010
[8]王闿运学论[D]. 周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王闿运诗歌研究[D]. 庄静.苏州大学 2008
[10]论王闿运《八代诗选》及其批注[D]. 黄世民.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05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05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