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陵派小品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9 02:06
崛起于明代晚期的竟陵派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艺批评观而名噪一时,对明末清初的文坛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是晚明小品文创作以及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思想、作品题材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均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品文创作实践中,竟陵派在继承古人创作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学作品对于创作主体真性情的表达,在拟古与求变中走出一条独抒性灵的回归文学创作本真的道路。就作品题材而言,竟陵派小品文的创作题材既是对晚明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描摹,更是作者个性化的体味与思考。这种独特的感悟蕴含了自己的“真情”,达成了“灵”与“厚”的共鸣,也是晚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悄然发生变化的一种表征。竟陵派以自身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范式,并且将之贯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这种推崇个性的解放和性灵的抒发,重视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感性的审美倾向的创作实践,无疑极大地拓宽了竟陵派小品文的写作空间。在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方面,竟陵派小品文均体现出难得的创新意识。这与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思潮以及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均...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与明代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竟陵派的产生
第二节 竟陵派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三节 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竟陵派小品文回归文学本真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革新与求变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第三节 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竟陵派小品文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二节 主观情感的真实抒发
第三节 历史现实的深入关切
第四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色彩美的领悟与描摹
第三节 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营造
第四节 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创新意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竟陵派小品文中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新意识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竟陵派小品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兼论季桂起《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J]. 翟兴娥. 求索. 2013(07)
[2]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J]. 陈美兰. 长江学术. 2013(03)
[3]跨文体的“人物仿拟”——浅议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晚明小品的继承[J]. 董定一. 浙江学刊. 2013(01)
[4]晚明传记小品的文体嬗变[J]. 邓富华. 文学评论丛刊. 2012(02)
[5]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 罗时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1)
[6]论公安竟陵六家游记[J]. 夏咸淳.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9(02)
[7]《浮生六记》的现代意识[J]. 褚大庆. 东疆学刊. 2009(01)
[8]散文的周作人:既开风气亦为师[J]. 肖剑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11)
[9]香来清静里 韵在寂寥时——《游玄岳记》赏析[J]. 严赛梅.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近三十年竟陵派研究综述[J]. 王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博士论文
[1]论周作人的散文文体[D]. 郑萍.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D]. 陈艳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古代小品文研究[D]. 胡根红.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 谭佳.四川大学 2006
[5]钟惺评点研究[D]. 郑艳玲.复旦大学 2005
[6]晚明小品文体研究[D]. 徐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帝京景物略》小品文研究[D]. 胡迎会.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雪月花时,千空幻梦”—张岱小品文的自然审美路径、意蕴及内涵研究[D]. 安思余.广西民族大学 2016
[3]晚明清言小品研究[D]. 申鑫.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竟陵派山水游记研究[D]. 刘珊珊.辽宁大学 2014
[5]晚明清言小品与儒家文化研究[D]. 任怡姗.新疆师范大学 2013
[6]张岱小品文略论[D]. 顾虹.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公安三袁小品研究[D]. 冯瑾.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幽梦影》中的清言小品研究[D]. 张翠翠.辽宁大学 2012
[9]《民国诗话丛编》中的竟陵派研究[D]. 童小丽.黑龙江大学 2012
[10]晚明清言小品研究[D]. 许倩.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4868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与明代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竟陵派的产生
第二节 竟陵派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三节 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竟陵派小品文回归文学本真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革新与求变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第三节 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竟陵派小品文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二节 主观情感的真实抒发
第三节 历史现实的深入关切
第四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色彩美的领悟与描摹
第三节 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营造
第四节 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创新意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竟陵派小品文中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新意识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竟陵派小品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基本动因探讨——兼论季桂起《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源流》[J]. 翟兴娥. 求索. 2013(07)
[2]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J]. 陈美兰. 长江学术. 2013(03)
[3]跨文体的“人物仿拟”——浅议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晚明小品的继承[J]. 董定一. 浙江学刊. 2013(01)
[4]晚明传记小品的文体嬗变[J]. 邓富华. 文学评论丛刊. 2012(02)
[5]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J]. 罗时进.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1)
[6]论公安竟陵六家游记[J]. 夏咸淳.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9(02)
[7]《浮生六记》的现代意识[J]. 褚大庆. 东疆学刊. 2009(01)
[8]散文的周作人:既开风气亦为师[J]. 肖剑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11)
[9]香来清静里 韵在寂寥时——《游玄岳记》赏析[J]. 严赛梅.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10]近三十年竟陵派研究综述[J]. 王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博士论文
[1]论周作人的散文文体[D]. 郑萍.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D]. 陈艳丽.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中国古代小品文研究[D]. 胡根红.陕西师范大学 2008
[4]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 谭佳.四川大学 2006
[5]钟惺评点研究[D]. 郑艳玲.复旦大学 2005
[6]晚明小品文体研究[D]. 徐艳.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帝京景物略》小品文研究[D]. 胡迎会.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雪月花时,千空幻梦”—张岱小品文的自然审美路径、意蕴及内涵研究[D]. 安思余.广西民族大学 2016
[3]晚明清言小品研究[D]. 申鑫.陕西师范大学 2015
[4]竟陵派山水游记研究[D]. 刘珊珊.辽宁大学 2014
[5]晚明清言小品与儒家文化研究[D]. 任怡姗.新疆师范大学 2013
[6]张岱小品文略论[D]. 顾虹.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公安三袁小品研究[D]. 冯瑾.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幽梦影》中的清言小品研究[D]. 张翠翠.辽宁大学 2012
[9]《民国诗话丛编》中的竟陵派研究[D]. 童小丽.黑龙江大学 2012
[10]晚明清言小品研究[D]. 许倩.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4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2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