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审美视域下曹文轩小说创作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8 10:57
  对美的偏爱与推崇,使得曹文轩成为一位将美发挥到极致的作家,他的作品也因之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审美角度出发对曹文轩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成为大多数研究者首选的切入点。遗憾的是,在研究曹文轩的大多数论文中,研究者多将理论建构与阐释的基石,放置于成人文学理论或美学原理的表述之上,研究者们似乎更愿意把曹文轩视为成人文学作家。放弃将曹文轩归类于儿童文学作家的自觉意识,也就失去了从儿童文学出发对曹文轩在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美的世界开展有效的研究与分析的特有视角。尽管从客观来讲,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是,强调曹文轩小说创作的儿童文学特质与审美价值,对于丰富曹文轩文学创作批评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016年4月,曹文轩摘得“国际安徒生奖”桂冠这一事件本身就足够说明,无论是对曹文轩本人,还是对关注曹文轩文学创作的读者、研究者来讲,曹文轩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最高成就。首先,对儿童审美心理特征的探讨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儿童自婴儿时期起,身上已经烙上种种或隐或显的审美胎记,游戏、节奏、情感与想象构成了儿童审美心理的原始形态,它们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接受心...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行性分析
    (五) 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仰望儿童世界的风景:儿童审美的发生
    (一) 审美的潜伏性—从原始先民继承财富的儿童
    (二) 审美的初期是“形式”—“无意思之意思”的儿童文学
    (三) 审美的“情感之桥”—儿童本质力量化的确认
    (四) 审美的“转折点”—儿童怀疑精神的确立
二、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曹文轩小说的审美意味
    (一) 突破传统中的成长主题—曹文轩小说的深意指向
        1.成长主题的确立
        2.追随爱的永恒
    (二) 苦难洗礼下的人格升华—曹文轩小说的形象设定
        1.苦难中的人性美
        2.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 体认欢愉之外的严肃—曹文轩小说的游戏精神
三、哀而不伤的悲悯情怀: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表现
    (一) 流于书面的诗意,隐于陈述的节奏—曹文轩儿童文学的浪漫修辞
        1.干净、柔美向自然、流畅的升华
        2.陈述句式下的节奏变换
    (二) 目迷五色的画卷,寄托情感的场所—曹文轩儿童文学的风景描绘
        1.色彩交织的画卷
        2.寓于风景的象征
    (三) 发现镜中的自我,由迷茫走向成熟—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心理描写
        1.寻找“自我同一性”的孩子
        2.儿童生命的“第二次诞生”
四、向儿童世界的更深处漫步:曹文轩儿童文学的审美反思
    (一) 人物形象类型化
    (二) 故事情节模式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散论曹文轩[J]. 王泉根.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2]儿童视角与审美想象——曹文轩短篇儿童小说评论[J]. 钱淑英.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3]“儿童”作为一种方法——论曹文轩儿童小说的特质[J]. 朱自强.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4]论新文学运动中的儿童文学[J]. 朱自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5]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把自己当碗菜——曹文轩访谈[J]. 曹文轩,胡少卿.  西湖. 2013(04)
[6]凝望:文学腹地的风景[J]. 曹文轩.  文艺争鸣. 2012(08)
[7]论儿童文学审美创造中的艺术真实、艺术形象、艺术视角[J]. 王泉根.  理论与创作. 2010(01)
[8]对探索的意义与实践的再探索[J]. 刘绪源,梅子涵,萧萍,朱效文.  中国儿童文学. 2009(02)
[9]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J]. 秦晓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3)
[10]将小说放置在文学的天空下[J]. 曹文轩.  名作欣赏. 2007(01)

硕士论文
[1]曹文轩儿童文学观研究[D]. 李静.扬州大学 2014
[2]曹文轩“美”的文学主张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D]. 武兆雨.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论曹文轩小说的古典倾向[D]. 高云朋.南昌大学 2010
[4]论曹文轩小说的诗意建构[D]. 张颖.浙江大学 2009
[5]古典情怀与现代意识的融合[D]. 赵丹.中南大学 2007
[6]古典与现代的歌者[D]. 张继荣.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童心的古典守望[D]. 王玲.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8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88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