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8 12:45
北大《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新旧学术体系转型的特殊时期应运而生。当时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以其为阵地发表文章、研讨学问、传播思想,北大《歌谣周刊》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头之一。《歌谣周刊》的主旨是研究和保存民间文化,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当下非遗学科完全重合,可以说《歌谣周刊》是现代非遗学科在中国本土的重要源头。本论文则以《歌谣周刊》为中心,通过周刊参与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调查、整理、研究的成果,从中总结出他们的研究对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提供有益的经验。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歌谣周刊》三册③
《歌谣周刊》第83号刊登孟姜女故事图片
《歌谣周刊》第86号刊登孟姜女故事图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论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中的歌谣[J]. 胡蕴文,凌亦巧,徐渊洁. 文教资料. 2017(Z1)
[2]北大歌谣研究兴起的机缘[J]. 邓谦林.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1)
[3]北大歌谣征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J]. 葛恒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文艺视野关照下的《歌谣》周刊[J]. 杨盼盼.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1)
[5]是什么让原生态保护理念无法真正落实——谈非遗学学科建设滞后给非遗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J]. 苑利,顾军. 河南社会科学. 2016(08)
[6]论常惠编辑《歌谣》周刊的理念[J]. 刘东方. 出版发行研究. 2015(01)
[7]周作人与顾颉刚:“五四”民俗学的双重变奏——《歌谣周刊》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J]. 卢文婷.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3)
[8]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J]. 苑利. 中华手工. 2014(04)
[9]孟姜女传说在唐及五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J]. 曲金良. 民俗研究. 2009(04)
[10]《歌谣》对“五四”新文学的贡献[J]. 苑旭. 语文知识. 2009(03)
博士论文
[1]现代报刊中的“歌谣运动”研究[D]. 张弢.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D]. 周忠元.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民歌与国学[D]. 徐新建.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歌谣》周刊中的歌谣研究[D]. 杨盼盼.山西大学 2017
[2]吴歌整理研究[D]. 陈帅.南京艺术学院 2014
[3]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D]. 余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D]. 冀洪雪.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8348
【文章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歌谣周刊》三册③
《歌谣周刊》第83号刊登孟姜女故事图片
《歌谣周刊》第86号刊登孟姜女故事图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论1922到1924年《歌谣周刊》中的歌谣[J]. 胡蕴文,凌亦巧,徐渊洁. 文教资料. 2017(Z1)
[2]北大歌谣研究兴起的机缘[J]. 邓谦林.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1)
[3]北大歌谣征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J]. 葛恒刚.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4]文艺视野关照下的《歌谣》周刊[J]. 杨盼盼.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01)
[5]是什么让原生态保护理念无法真正落实——谈非遗学学科建设滞后给非遗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J]. 苑利,顾军. 河南社会科学. 2016(08)
[6]论常惠编辑《歌谣》周刊的理念[J]. 刘东方. 出版发行研究. 2015(01)
[7]周作人与顾颉刚:“五四”民俗学的双重变奏——《歌谣周刊》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J]. 卢文婷.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3)
[8]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J]. 苑利. 中华手工. 2014(04)
[9]孟姜女传说在唐及五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J]. 曲金良. 民俗研究. 2009(04)
[10]《歌谣》对“五四”新文学的贡献[J]. 苑旭. 语文知识. 2009(03)
博士论文
[1]现代报刊中的“歌谣运动”研究[D]. 张弢.南京师范大学 2013
[2]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D]. 周忠元.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民歌与国学[D]. 徐新建.四川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歌谣》周刊中的歌谣研究[D]. 杨盼盼.山西大学 2017
[2]吴歌整理研究[D]. 陈帅.南京艺术学院 2014
[3]周作人前期的期刊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研究[D]. 余望.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董作宾与早期中国民俗学[D]. 冀洪雪.河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88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88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