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语与1930年代左翼诗歌的“大众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1-03-21 16:13
“民间”一词从广义上来讲涉及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单从文学研究层面来讲,“民间”所指向的是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的、更加自由的文化生存状态。民间话语作为一重要的文学资源,抒发着底层的情感,承载着民众的心声,是区别于政治话语、精英话语的另一种话语体系。民间话语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因其自身的特性,无论是话语模式还是表达方式都体现出与生俱来的“乡土气息”,与大众都始终保持着天生自然的“血脉相连”。在中国三十年代左翼革命的时代语境下,民间话语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优势,拉近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有力促进并推动了三十年代左翼诗歌的“大众化”实践。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章,第一章重点论述左联“文艺大众化”倡导下的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实践。左联在提出“大众化”路线之后,就开始积极寻求一种贴近大众的文学形式,并渐渐开始关注到对民间话语的运用。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在诗歌创作中积极践行“大众化”这一理论主张,将民间话语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他们的诗歌创作取材民间,运用民间歌谣、小调、鼓词等形式作诗,选取民间元素和民间语言入诗来表现大众的生活,传达大众的心声。诗歌会坚持运用民间话语改造诗歌来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中国三十年代诗歌史研究
2. 从“民间”角度观照中国新诗创作的相关研究
3. “大众化”思潮相关研究
一、民间话语与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实践
(一) 左联“文艺大众化”的倡导
(二) 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实践
1. 对民间话语结构形式的借用
2. 对民间话语语言形式的借鉴
3. 回归民间的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4. 对民间话语的再创造
(三) 穆木天的诗歌创作转型
1. 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
2. 转型原因
3. 寻求个人创作转型
二、民间话语与苏区-延安早期诗歌创作实践
(一) 民间话语与苏区诗歌创作实践
(二) 民间话语与延安早期诗歌创作实践
(三) 何其芳的诗歌创作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话语现代意义的生成与衍变[J]. 刘继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论“歌谣体”新诗在左翼文学中的发生与嬗变[J]. 李瑞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6(01)
[3]歌谣与新诗:一个有待问题化、历史化的学术话题[J]. 陈培浩.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诗歌歌谣化的努力(1924-1934)——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上)[J].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09)
[5]20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J]. 许霆. 江汉学术. 2013(06)
[6]现代中国文学“民间”话语的考量与反思[J]. 刘继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6)
[7]转变、介入与自我认同——论1930年代杨骚的诗歌创作[J]. 江震龙,张立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8]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妇女的革命斗争生活——兼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山歌之改编[J]. 周晓平. 农业考古. 2009(03)
[9]新诗大众化的承继与发扬[J]. 盛翠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02)
[10]20世纪中国文学对民间语言价值的发现与运用[J]. 黄永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3093165
【文章来源】:湖北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中国三十年代诗歌史研究
2. 从“民间”角度观照中国新诗创作的相关研究
3. “大众化”思潮相关研究
一、民间话语与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实践
(一) 左联“文艺大众化”的倡导
(二) 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实践
1. 对民间话语结构形式的借用
2. 对民间话语语言形式的借鉴
3. 回归民间的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4. 对民间话语的再创造
(三) 穆木天的诗歌创作转型
1. 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
2. 转型原因
3. 寻求个人创作转型
二、民间话语与苏区-延安早期诗歌创作实践
(一) 民间话语与苏区诗歌创作实践
(二) 民间话语与延安早期诗歌创作实践
(三) 何其芳的诗歌创作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话语现代意义的生成与衍变[J]. 刘继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论“歌谣体”新诗在左翼文学中的发生与嬗变[J]. 李瑞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6(01)
[3]歌谣与新诗:一个有待问题化、历史化的学术话题[J]. 陈培浩.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4]黑暗社会的批判与诗歌歌谣化的努力(1924-1934)——客籍诗人蒲风诗歌创作论(上)[J]. 陈红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09)
[5]20世纪新诗大众化运动反思论[J]. 许霆. 江汉学术. 2013(06)
[6]现代中国文学“民间”话语的考量与反思[J]. 刘继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6)
[7]转变、介入与自我认同——论1930年代杨骚的诗歌创作[J]. 江震龙,张立群.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8]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妇女的革命斗争生活——兼论苏区红色歌谣与客家山歌之改编[J]. 周晓平. 农业考古. 2009(03)
[9]新诗大众化的承继与发扬[J]. 盛翠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02)
[10]20世纪中国文学对民间语言价值的发现与运用[J]. 黄永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3093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9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