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语言想象及营构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14 08:04
"语言想象"是在承认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想象性的基础上,对语言所营造的意义空间的描述。相比于其他语言,汉语具有更加明显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表意性,这些特征都与想象存在互通关系。不同的文化系统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想象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想象是最基本的"天人意识",它构成了语言想象的深层基础。儒家天人信仰促进了语言想象的指称性建构,及物型语言获得发展,此种类型语言的想象空间指向现实世界,在传达效果上,更加侧重"象"的逼真性和"意"的具体性。与之相对,道家的天人意识促进了语言想象的描述性建构,不及物型语言被不断接受,这种语言的想象空间相对开阔,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够紧密,更加侧重"象"的朦胧性和"意"的玄远性。总之,语言、想象、天人之意成了具有逻辑可逆性的文化存在。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语言的原初想象性
二、天人意识:语言想象的文化基因
三、指称性建构:语言想象的营构方式之一
四、描述性建构:语言想象的营构方式之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J]. 苏秉琦. 江汉考古. 1982(01)
本文编号:3229406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20,(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语言的原初想象性
二、天人意识:语言想象的文化基因
三、指称性建构:语言想象的营构方式之一
四、描述性建构:语言想象的营构方式之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J]. 苏秉琦. 江汉考古. 1982(01)
本文编号:3229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2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