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王士禛《古诗

发布时间:2021-06-14 15:03
  王士禛《古诗选》编选于康熙二十二年(1682),当时诗坛唐宋诗之争十分激烈,他为纠正宋诗热弊端,为学诗者提供优秀诗歌范本而编选《古诗选》。《古诗选》对诗坛产生重要影响,也丰富了我国诗歌选本种类。本文以王士禛《古诗选》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编选时间分析编选动机,梳理《古诗选》版本,深入分析其诗学观,以求探究其文学价值及影响。文章分四部分展开。第一章通过考证《古诗选》编选时间及其编选安排;分析其与唐宋诗之争的关系,以期探讨《古诗选》编选动机。《古诗选》是王士禛为纠正宋诗热弊端,明晰古诗源流正变,为学诗者提供优秀范本而编选的。第二章以《古诗选》?阳羡本?入手,梳理《古诗选》钞本、刻本和注本,在此基础上探讨《古诗选》版本及其流传问题。第三章从《古诗选》选诗情况入手,分析《古诗选》反映的五、七言古诗发展脉络,结合其对李白、杜甫二人的评价,探讨其对部分诗人的态度。王士禛论诗注重诗歌本源、正体,因杜甫五古是变体,所以未选录杜甫五古,但他确立了杜甫七古正宗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神韵诗学的反映,《古诗选》从?古澹闲远?和?沉郁顿挫?两个方面体现了神韵诗学。第四章从《古诗选》成书后文人对《古诗选》的推...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文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古诗选》编选缘由
    第一节 《古诗选》成书时间考述
        一、编选时间
        二、选诗概况
    第二节 《古诗选》编选动机
        一、纠正宋诗热弊端
        二、明晰古诗源流
        三、标举学诗津梁
第二章 《古诗选》版本
    第一节 《古诗选》钞本与刻本
    第二节 《古诗选》注本
第三章 《古诗选》诗学观
    第一节 《古诗选》五、七古发展史
        一、《古诗选》五古简史
        二、《古诗选》七古简史
    第二节 《古诗选》与神韵诗学
        一、神韵诗学内涵
        二、神韵诗学在《古诗选》中的体现
    第三节 《古诗选》对李白、杜甫的态度
        一、《古诗选》对李白的评价
        二、《古诗选》对杜甫的评价
第四章 《古诗选》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对《古诗选》的推尊
    第二节 《古诗选》与《昭昧詹言》
        一、总评五古
        二、对谢灵运、鲍照评价
        三、对李白、杜甫评价
        四、对陆游、黄庭坚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J]. 潘务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4)
[2]王渔洋唐诗选本研究述略[J]. 刘宝强.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3]王渔洋《七言古诗选》所选宋人宋诗及其诗学史意义[J]. 谢海林.  中国文化研究. 2016(01)
[4]王士禛与桐城诗学[J]. 潘务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王渔洋《古诗选》的刊布及其影响史[J]. 谢海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6]清初王士禛著述考评[J]. 骆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3(06)
[7]王士禛《阮亭古诗选》编撰缘由、背景及旨向刍议[J]. 谢海林.  文艺评论. 2013(06)
[8]王渔洋《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成书之诱因——浅析康熙二十二年文酒之会[J]. 刘宝强.  长春大学学报. 2013(03)
[9]试论沈德潜和王士禛诗学主张之异同——以《古诗源》和《古诗笺》为例[J]. 王一如.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今体诗钞》与《古诗选》的渊源关系[J]. 韩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02)

博士论文
[1]晚清桐城诗派研究[D]. 王启芳.山东大学 2014
[2]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D]. 赵娜.苏州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王士禛《花草蒙拾》词论研究[D]. 刘红.湖北民族学院 2017
[2]禅宗对王士禛神韵诗学及实践的影响[D]. 杨丹丹.青岛大学 2017
[3]王士禛《十种唐诗选》研究[D]. 覃小耘.广西大学 2016
[4]王士禛在扬期间文学活动研究[D]. 徐方芳.扬州大学 2016
[5]王士禛选诗研究[D]. 单莉钧.扬州大学 2015
[6]《渔洋诗话》神韵诗学研究[D]. 程玲.广西民族大学 2014
[7]《蜀道集》研究[D]. 李一平.四川师范大学 2014
[8]明末清初诗人群体的文化品格与诗学发展[D]. 孙达时.河南师范大学 2014
[9]《渔洋感旧集》研究[D]. 张亚琼.苏州大学 2013
[10]方东树《昭昧詹言》诗学思想研究[D]. 黄振新.安徽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30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30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