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书》原信与初版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0:57
鲁迅和许广平往来的原信与《两地书》性质不同,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或相互替代。原信是鲁许二人分散完成、各自署名的应用文,不是二人的合作作品。1933年4月出版的《两地书》不是一部真正的书信集,而是一部以鲁许往来原信为素材创作而成的书信体文学作品,它具有完整性,不可拆分。《两地书》的作者是鲁迅和许广平,而非鲁迅一人;但是许广平在《两地书》创作过程中主要从事素材提供、书稿誊抄、后期校阅等辅助性工作,没有居于执笔撰写的主导角色,并不负责《两地书》体例的编排和原信的删改。第一章主要阐述鲁迅青年观的演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鲁迅一贯无私地爱护和帮助青年,勤于奖掖,甘于牺牲,但其1926年至1927年致许广平的原信中,却存有大量对青年进行批判和贬斥的语句。这些语句在写进《两地书》时几乎都被扩增和强化,其批评的程度加剧,披露的细节更多,谴责的语气变强。此种变化一方面在于鲁迅“进化论”观念的所谓“轰毁”,鲁迅写原信时并没有对青年“无条件地敬畏”,创作《两地书》时更已不再秉持“幼者本位”的思想,不再坚信“青年必胜于老年”,他对青年群体已能辩证分析、区别对待。另一方面,鲁迅于三十年代初笃信“梯子之论”,以被...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两地书》及相关原信的出版综述
二、《两地书》在现代书信体文学中的定位
三、原信和《两地书》的文体问题
四、原信和《两地书》的作者问题
第一章 鲁迅青年观的演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许广平之争”对《两地书》原信的有限影响
第二节 由原信考察鲁迅进化论“轰毁”的原因
第三节 “梯子”之论与三十年代初鲁迅的青年观
第四节 鲁迅的青年观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言情化”处理
第一节 “肉麻”与《两地书》的“去言情化”
一、“肉麻”的涵义及其与“言情”的差异
二、《两地书》“去言情化”的原因与动机
第二节 “言情”的尺度:鲁迅的含蓄与许广平的热烈
一、鲁迅的含蓄传情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二、许广平的热烈示爱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第三节 “言情”的消隐:初版本与原信首末称谓语的差异
一、初版本第一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二、初版本第二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三、初版本第三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第四节 “言情”的遮蔽:初版本与原信在正文中的称谓变动..
一、“孩子”及“傻孩子”的称谓变动
二、“乖弟弟”及“嫩弟弟”的称谓变动
三、“小刺猬”的称谓变动
四、“乖姑”的称谓变动
五、“小白象”的称谓变动
第三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隐私化”处理
第一节 隐私的相对性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内因
第二节 书信的著述化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必然
第三节 对原信所涉隐私的三种处置路径
一、对原信隐私内容的删改操作——以林语堂隐私为例
二、对原信隐私内容的留存操作——以鲁迅隐私为例
三、对原信隐私内容的扩增操作——以韦素园隐私为例
第四节 对原信所涉许广平隐私的删改处理
一、对许广平亲族隐私的删改
二、对许广平职场隐私的删改
三、对许广平生活隐私的删改
第四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政治化”处理
第一节 书报检查制度与《两地书》的“去政治化”背景
第二节 对原信中涉“俄”内容的删改
第三节 对原信中“左”“右”斗争言论的删改
第四节 对原信中涉“共”内容的删改
第五节 “去政治化”操作的专案阐释:以李春涛为例
第五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礼貌化”处理
第一节 “尖刻”“刻毒”和鲁迅的“礼貌化”自觉
一、“尖刻”“刻毒”与鲁迅的精神脸谱
二、礼貌原则与《两地书》创作的“礼貌化”自觉
第二节 鲁迅原信中的厦大景象及其“礼貌化”
一、对厦大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二、对校长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三、对同事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第三节 《两地书》创作中“礼貌化”的三个维度
一、地域维度:地域歧见的“礼貌化”处理
二、阶层维度:校工称谓的“礼貌化”处理
三、年龄维度:青年议题的“礼貌化”处理
第四节 “礼貌”与“尖刻”:原信负面评价的处理姿态
一、对林语堂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化”
二、对孙伏园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和“尖刻”
三、对顾颉刚负面评价的处理:“尖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38693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两地书》及相关原信的出版综述
二、《两地书》在现代书信体文学中的定位
三、原信和《两地书》的文体问题
四、原信和《两地书》的作者问题
第一章 鲁迅青年观的演变及其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许广平之争”对《两地书》原信的有限影响
第二节 由原信考察鲁迅进化论“轰毁”的原因
第三节 “梯子”之论与三十年代初鲁迅的青年观
第四节 鲁迅的青年观对《两地书》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言情化”处理
第一节 “肉麻”与《两地书》的“去言情化”
一、“肉麻”的涵义及其与“言情”的差异
二、《两地书》“去言情化”的原因与动机
第二节 “言情”的尺度:鲁迅的含蓄与许广平的热烈
一、鲁迅的含蓄传情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二、许广平的热烈示爱及其在初版本中的改写
第三节 “言情”的消隐:初版本与原信首末称谓语的差异
一、初版本第一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二、初版本第二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三、初版本第三集首末称谓语与原信的比较
第四节 “言情”的遮蔽:初版本与原信在正文中的称谓变动..
一、“孩子”及“傻孩子”的称谓变动
二、“乖弟弟”及“嫩弟弟”的称谓变动
三、“小刺猬”的称谓变动
四、“乖姑”的称谓变动
五、“小白象”的称谓变动
第三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隐私化”处理
第一节 隐私的相对性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内因
第二节 书信的著述化和《两地书》的“去隐私化”必然
第三节 对原信所涉隐私的三种处置路径
一、对原信隐私内容的删改操作——以林语堂隐私为例
二、对原信隐私内容的留存操作——以鲁迅隐私为例
三、对原信隐私内容的扩增操作——以韦素园隐私为例
第四节 对原信所涉许广平隐私的删改处理
一、对许广平亲族隐私的删改
二、对许广平职场隐私的删改
三、对许广平生活隐私的删改
第四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去政治化”处理
第一节 书报检查制度与《两地书》的“去政治化”背景
第二节 对原信中涉“俄”内容的删改
第三节 对原信中“左”“右”斗争言论的删改
第四节 对原信中涉“共”内容的删改
第五节 “去政治化”操作的专案阐释:以李春涛为例
第五章 《两地书》针对原信的“礼貌化”处理
第一节 “尖刻”“刻毒”和鲁迅的“礼貌化”自觉
一、“尖刻”“刻毒”与鲁迅的精神脸谱
二、礼貌原则与《两地书》创作的“礼貌化”自觉
第二节 鲁迅原信中的厦大景象及其“礼貌化”
一、对厦大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二、对校长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三、对同事的批判及初版本中的“礼貌化”转换
第三节 《两地书》创作中“礼貌化”的三个维度
一、地域维度:地域歧见的“礼貌化”处理
二、阶层维度:校工称谓的“礼貌化”处理
三、年龄维度:青年议题的“礼貌化”处理
第四节 “礼貌”与“尖刻”:原信负面评价的处理姿态
一、对林语堂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化”
二、对孙伏园负面评价的处理:“礼貌”和“尖刻”
三、对顾颉刚负面评价的处理:“尖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4038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38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