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诗刊》与“第三代诗”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2:40
作为国内外发行量最大的官方诗歌刊物,《诗刊》自创刊以来就与当代诗歌史有着深度关联。八十年代中后期,《诗刊》肩负起官方刊物在诗歌运动中的使命,凭借自身优势介入到“第三代诗”的推介过程中,促进了“第三代诗”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八十年代中后期《诗刊》办刊方针的考察,呈现了以《诗刊》为代表的官方刊物和“第三代诗”在文学场中的复杂关系。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时代境遇触发下的《诗刊》改革和诗坛新变。当时国家文艺政策调整,社会进行市场化转型,大学生校园诗群涌现,民间刊物创办活跃,民间诗人群体积极争取在场权力。《诗刊》面对社会改革转型所带来的时代境遇的改变,迅速做出了策略上的调整,提出了“两个大家”的办刊方针,开始关注青年诗人及其诗作,呈现出多元包容的转型期特征。在《诗刊》办刊策略调整的契机之下,“第三代诗”通过“兰州诗歌理论研讨会”而正式在官方场合亮相。第二章主要论述《诗刊》借品牌栏目“青春诗会”对“第三代诗”所起到的推介作用,此外还通过对民间刊物发展环境的考察,分析了民间刊物发展的局限。第三章着重分析《诗刊》对“第三代诗”理论建构过程的介入。第一节写“运河笔会”上对“第三代诗潮”命名问题的热议,...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源起
选题研究综述
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时代境遇触发下的《诗刊》改革与诗坛新变
第一节 反叛与突破:应运而生的“第三代诗”
一、“第三代诗人”的储备:大学生诗歌运动
二、先锋阵地的开辟:“大学生诗苑”
三、在场权力的争取:民间刊物涌现
第二节 自我变革:“两个大家”的办刊方针
第三节 “第三代诗”的发展契机:兰州诗歌理论研讨会
第二章 《诗刊》对“第三代诗”的推介
第一节 “青春诗会”与诗人遴选
第二节 《尚义街六号》与口语诗风潮
第三节 《诗刊》与“女性诗歌”的崛起
一、“女性诗歌”的入场
二、“女性意识”介入下的诗歌创作多元化
第四节 活跃与贫乏兼具的民间诗刊生态
第三章 《诗刊》与“第三代诗”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运河笔会: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第三代诗”
第二节 “我观今日诗坛”:《诗刊》对“第三代诗”的集中争鸣
第三节 《诗刊》与“第三代诗”的理论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附录A 1985—1988年《诗刊》历届“青春诗会”与会青年诗人名单
附录B 第六、七、八届“青春诗会”专号作品目录
附录C 《诗刊》“第三代诗人”作品刊发简表(1982—1988)
附录D 官方刊物“第三代诗人”作品刊发简表(1982—1988)
本文编号:4038813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源起
选题研究综述
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时代境遇触发下的《诗刊》改革与诗坛新变
第一节 反叛与突破:应运而生的“第三代诗”
一、“第三代诗人”的储备:大学生诗歌运动
二、先锋阵地的开辟:“大学生诗苑”
三、在场权力的争取:民间刊物涌现
第二节 自我变革:“两个大家”的办刊方针
第三节 “第三代诗”的发展契机:兰州诗歌理论研讨会
第二章 《诗刊》对“第三代诗”的推介
第一节 “青春诗会”与诗人遴选
第二节 《尚义街六号》与口语诗风潮
第三节 《诗刊》与“女性诗歌”的崛起
一、“女性诗歌”的入场
二、“女性意识”介入下的诗歌创作多元化
第四节 活跃与贫乏兼具的民间诗刊生态
第三章 《诗刊》与“第三代诗”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运河笔会: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第三代诗”
第二节 “我观今日诗坛”:《诗刊》对“第三代诗”的集中争鸣
第三节 《诗刊》与“第三代诗”的理论自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附录A 1985—1988年《诗刊》历届“青春诗会”与会青年诗人名单
附录B 第六、七、八届“青春诗会”专号作品目录
附录C 《诗刊》“第三代诗人”作品刊发简表(1982—1988)
附录D 官方刊物“第三代诗人”作品刊发简表(1982—1988)
本文编号:4038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03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