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与文学今场正美pdf_印度文学的特点_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pdf
本文关键词: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 姓名:孟庆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韩格平 座机电话号码 中 文 摘 要 先秦文学中有许多隐逸题材作品,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来描绘
隐士的日常生活,揭示隐士的精神世界,抒写隐逸的乐趣,表现出浓
厚的隐逸情结。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 《诗经》、论《语》、《庄子》、屈
原诗歌为重点观照对象,结合先秦其他文献,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论
述隐逸情结的表现,在历史向度上的发展变化,对比分析先秦时期不 同思想流派影响所致的隐逸情结的差异,提示隐逸情结的审美价值及
对后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古代士人的生存状态,透视古代文化
的精神实质,拓展和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更好地继承古代文
化遗产。 全文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隐逸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政治
的黑暗、经济的自给自足、人性追求自由的需要。隐士的基本特点是
鄙视富贵、安贫乐道、清高孤介,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尊崇,但也有
的统治者反隐逸杀隐士,两种态度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隐士的情感态
度。 第二部分总论 《诗经》中隐逸情结的具体表现,逐一分析了 考《
架》、衡《门》、鹤《鸣》、干《旎》四诗,说明早期隐士的特点是旷达闲
适、和乐静穆,其傲世情绪微弱,与社会的对立不明显,力求回归和
融于自然。诗风含蓄自然,语言清新雅洁。 第三部分通过 《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
生观,以 “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作为仕与隐的准则,以中庸哲
学处理仕隐矛后,完成由仕到隐的艰难转折,晚年在文化活动中实现 了自身价值,乐而
本文关键词: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