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0-01 18:09

  本文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

与大家一起分享

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11月第46卷第11期ChinJNurs,,November2011,Vol46,No.11

·1101·

技能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现场情景体验。中,没有学生选择“无帮助”一项,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第3学年开学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体验教学的设计与要求,让价,见表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组织到医院观察整个急救流程,收集资料,再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文献,完成病例的设计。病例3讨论

的设计要求将急危重症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急救技术相我校护理学院的领导同时是附属医院护理部的领导,急

结合,需根据病情发展变化提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并通过危重症护理学的教学由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完成,我们具有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完成该项实验。

资源共享的优势,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到临床收集1.2.3课时安排体验性实验共16学时,每周1次课,每次课

资料及动用急诊科的资源等问题都可以满足体验式实验的4学时。第1次课在实验室练习各种急救技术并进行角色分

需求。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让学生应用急救知识和技配,两个团队分别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练习;第2、3次课进行能为伤病员进行有效、快速、安全的救治,贴近真实临床的体现场情景体验,两个团队分2次课进行;第4次课使用幻灯进验,使学生充分理解EMSS的真正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行汇报、总结,两个团队依次进行。

面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1.2.4实验场地安排每个团队分别进行事故现场情景设3.1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分析置、现场急救、途中转运、院内急救及重症监护的整个EMSS体3.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急救综合能力

体验式教学将将

验。将院前急救现场设在学院第二教学区空地,途中转运由驾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通过整个流程的演驶员使用急诊科救护车进行,同时使用急诊科调度室通讯设练,学生增强了急救意识,加强了对EMSS知识的了解和对急备进行调度,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分别设在护理学院实验室。

危重症救护技术的训练,对于自身体验的实验项目从理论知1.2.5教学内容及流程技能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术,简易

识到技能操作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4]。从表1可以看呼吸器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电监护仪的出,体验式教学对学生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都有使用,气管插管术,生命体征的监测,静脉输液,静脉注射,很大的培养、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体验教学,学生对内科护理吸氧等。理论知识要求综合运用急危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及护理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学、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及护理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进行了复习和综合应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扩展识。体验式教学的流程见图1。

了知识面。

1.2.6回放录像并反思实验结束后马上回放实

验过程录像,让学生找出自己及其他同学存在的问题,老师进行补充。

1.2.7总结汇报实验结束后,以团队为单位写出

实验报告,并针对每例患者的病情发展绘制出概念图。实验报告要求反映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人员分工、收获及不足。实验报告要求以幻灯片的方式在总结课上汇报,最后由老师总结和点评。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写出心得体会。

1.2.8实验考核由任课教师、专家组成员和学

生共同组成考核组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考核。采用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个人考核采用贵州省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团队考核采用综合性实验考核指标体系[3]进行评分。体验性实验成绩占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总成绩的

60%,其中个人技术操作考核24分(40%),团队考

核18分(30%),实验前准备12分(20%),心得体会

6分(10%)。1.3

效果评价

实验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表包括11个项目,每个项目设很大帮助、较大帮助、不确定、极少帮助、无帮助5个选项。共发放调查表64份,回收有效问卷64分,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评价较好,在11个项目

图1

体验式教学的流程

Word文档免费下载: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 (共3页,当前第2页)

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的相关文档搜索


  本文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28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