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频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仿人机器人导航
本文选题:脑—机器人接口(BRI) 切入点: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出处:《信息与控制》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中低频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VEP)易于导致视觉疲劳的缺点以及现有高频范式对视觉激励载体要求较高的不足,通过应用相位编码方法,基于普通液晶显示器搭建了面向仿人机器人导航的高频SSVEP用户界面;同时针对高频SSVEP较难识别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模糊分类方法来提高脑电信号解码效率.仿人机器人导航实验表明,基于中频SSVEP范式的脑—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准确率、碰撞次数、操作频率分别为92.44%、2.14次、11.23次/min,而且极易使受试感到不适.而高频SSVEP的应用缓解了视觉疲劳,将导航系统的准确率、碰撞次数、操作频率分别提升至93.31%、1.89次与12.05次/min.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sadvantages of 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 (steady-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 which are easy to cause visual fatigue and the deficiency that the current high frequency paradigm requires high visual excitation carrier, the phase coding method is appl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high frequency SSVEP user interface for humanoid robot navigation is built based 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and the high frequency SSVEP is difficult to recognize. A new fuzzy classific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EG decoding. The experiments of humanoid robot navigation show that the accuracy and collision number of brain-robot navigation system based on if SSVEP paradigm are improved.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was 92.444.14 / 11.23 / min, and it was easy to make the subjects feel uncomfortable. The application of high-frequency SSVEP alleviated visual fatigue and raised the accuracy of navigation system, 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and the frequency of operation to 93.3189 and 12.05 / min,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州州立大学贝克斯菲尔德分校计算机科学与电子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73207)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2014-Z03)
【分类号】:R496;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剑;李辉;;仿人机器人在残障人生活起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2年02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吴镇炜;卜春光;;仿人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国进;易丐;;仿人机器人的一种双向动力学建模方法[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铁军;赵明扬;;仿人机器人柔性腰部机构设计[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于爽;张永德;;一种仿人机器人面部的结构设计[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艳杰;钟华;吴镇炜;李斌;;仿人机器人腰机构控制及分析实验平台研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少锋;王崴;张进华;洪军;;基于生物力学特性仿人机器人的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七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申江;郭祖华;;仿人机器人下蹲动作的最优控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一种仿人机器人面部的结构设计(英文)[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龚海里;李斌;张国伟;王聪;郑怀兵;;仿人机器人伺服灵巧手臂模块化控制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周珂;冯帅;孙增圻;华芳;徐正光;;仿人机器人步态模型的抗干扰分析[A];2007年足球机器人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凝;让“仿人机器人”走出实验室[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付毅飞;仿人机器人能亮相奥运会场吗?[N];科技日报;2003年
3 记者 李凝;仿人机器人会打太极拳[N];科技日报;2008年
4 国防科技大学 潘献飞 谭红力;仿人机器人新新“人类”[N];计算机世界;2002年
5 史晓波;仿人机器人能打太极拳[N];科技日报;2002年
6 记者 李江涛;仿人机器人“汇童”首次亮相[N];人民日报;2005年
7 吉星 本报记者 郭俊峰;首届仿人机器人“奥运会”开幕[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记者 付毅飞 刘恕 李凝;我国仿人机器人竟是“武林高手”[N];科技日报;2005年
9 记者 汪永安;仿人机器人“智能脚”研制获突破[N];安徽日报;2012年
10 ;当梦想成为现实[N];经济参考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松;仿人机器人快速动态作业平衡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马淦;仿人机器人表情与身体动作的人机友好交互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敬;仿人机器人乒乓球击打运动规划与稳定控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春光;仿人机器人运动规划与蜂拥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5 张彤;仿人机器人步行控制及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汤卿;仿人机器人设计及步行控制方法[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杜鑫峰;基于视觉识别的仿人机器人足迹点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甘志刚;仿人机器人数字仿真与虚拟示教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毅;基于仿人机器人的人机交互与合作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孙逸超;仿人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姿态控制方法[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耀;仿人机器人传感检测模块的设计实现[D];浙江大学;2010年
2 谭海东;仿人机器人行走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3 佘浩田;抗冲击和过载保护的仿人机器人手臂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卢云雷;Nao仿人机器人站立状态平衡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孙晓英;基于气动人工肌肉的仿人机器人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赵磊;仿人机器人上身运动规划及人机交互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郑雪林;基于视觉伺服的仿人机器人智能抓取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蒋龙威;基于NAO的仿人机器人行走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薛建;基于CMA-ES算法的足球仿人机器人步态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张文;仿人机器人斜面行走的步态规划[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7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58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