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深圳博览建筑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5 10:05

 

【摘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的博览建筑发展迅速,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更为显著。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兴建博览建筑的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一个建设现代化博览建筑的高潮正在来临。深圳作为一个国内领先城市,在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后,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建造了大量的文化类建筑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以创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其中博览建筑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型。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深圳不同类型的博览建筑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发展现状的研究,重新解读博览建筑与空间的演变趋势以及设计策略的发展,发现亮点,评析不足,为今后博览建筑的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共分6大章:第1章是论题的提出,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既往的研究状况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章对深圳博览建筑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作简要评述,分析总结两者的关系;第3章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创意产业对博览建筑与空间的互动与新要求;第4章从深圳现有不同类型的博览建筑入手,探讨为适应创意产业深圳博览建筑与空间的发展状况;第5章总结港澳经验,并从功能、造型、空间和材料等层面探讨博览建筑的设计策略与方法;第6章总结深圳博览建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附录A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博览建筑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 博览建筑; 文化创意产业; 改造; 非博览空间; 建筑双年展; 
 

第1章 引言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短短30年间,从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国内发达城市。在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以来,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深圳已进入到自觉建立城市文化的快速道,努力打造文化之都、设计之都的形象。而现今又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人们愈发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信息文化通道之一的博览建筑以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由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催化剂,并成为文化和公众交流的重要媒介。新世纪以来,大量的文化建筑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质的具象代表,其中博览建筑在深圳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深圳博览建筑从上个世纪80 年代起步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过程:建筑形式从古典到现代再到雕塑形态和表皮设计,紧跟世界设计的潮流,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强;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熟,使展示形式和建造工艺更加的多样化;建造空间从单调到丰富再到情节化,内涵亦不断有新发展,一步步走向大众化的方向。
.........

第 2章 深圳博览建筑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博物馆定义的变化趋向与博览建筑发展现状概述
世界博物馆在上世纪50年代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二战以前全世界博物馆的总数为7000多个,到了1990年达到4、5万个博物馆,而在这些博物馆中美国有 8000 多个,英国 2500 多个,德国 4680 个,法国近 l500 个,意大利3442 个,加拿大 1400 个,澳大利亚 1900 个,日本 3700 个,其总数约占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博物馆的一半以上; 75%的博物馆在发达国家”①。中国博物馆事业建国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数量增长明显,展馆质量也不断提高。中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1978年为349个, 2000年为1397个,2004 年达 1552 个”②,到“2011 年底,中国博物馆数量已发展到 3589 个,平均每40万中国人拥有一家博物馆,而且,数量将继续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至2020年,笔耕文化传播,平均每25万中国人将能拥有一家博物馆”③。北京目前有博物馆163座,人均拥有量仅此于伦敦,排名世界第二位。

2.2 深圳博览建筑的现状与分布特点
在现有的博览建筑中,除大部分为政府开办与管理外,还出现了个人与企业独立经营的博物馆,它们共同组成了深圳博览建筑的类型体系。本人根据调研与分析,把深圳博览建筑划分为:(1)大型会展建筑(2)地标型博览建筑(3)改造型博览建筑(4)产业博览建筑(5)艺术类博览馆(6)民办博物馆(7)历史博物馆(8)科学类博物馆。按登记在册的 21 座博览建筑,深圳官方公布人口数为 1600 万,即人均博览建筑占有数仅为1座/76.2万人。若按总数45座计算,则人均占有数为1座/35.5万人。比邻深圳的香港仅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公布共有博览建筑就有54个,香港有706万人,即人均占有数在1座/13万人;北京有博览建筑163座,人口1900万,人均占有数在1 座/11.7 万人。对比可见,深圳仅就博览建筑的数量而言,每76万人才拥有一座,与香港、北京有一定的差距,离发达国家平均10万人一座博览建筑的水平相距甚远。

第3章 深圳创意产业对博览建筑与空间的互动和新要求........19
3.1 与城市中心建设相结合......... 19
3.2 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20
3.3 与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 22
3.4 与城市更新相结合..........24
第4章 适应创意产业的深圳博览建筑与空间的发展状况..........30
4.1 大型会展建筑........30
4.2 新建地标型博览建筑.........33
4.3 改扩建博览建筑...........38
第5章 港澳地区经验及深圳博览建筑设计策略的探讨.............63
5.1 总结港澳地区博览建筑的设计经验......63
5.2 深圳博览建筑的设计策略............65

第 5章 港澳地区经验及深圳博览建筑设计策略的探讨

5.1 总结港澳地区博览建筑的设计经验
博物馆事业在澳门蓬勃发展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作为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门继承了葡萄牙对博物馆事业的狂热,这也是澳门博物馆业发展的历史文脉所在,同时也有赖于澳门政府将博物馆建设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高远立意,政府的支持为博物馆的良性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正是由于澳门对于博物馆事业的热衷和深刻立意,澳门博物馆普遍是经过了认真学习借鉴之后再结合地方特色消化创新的产物,不仅呈现出在技术和艺术水平上折射出世界先进水平,也在策划上立意新颖,展示手段丰富,让参观者流连忘返。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港澳地区的博物馆早已摆脱了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功能束缚,而更强调社会参与性,与公众交流密切结合,成为公众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好去处。

 

创意产业背景下深圳博览建筑发展研究,建筑学论文



5.2 深圳博览建筑的设计策略
除了展示层面的复合化,博览建筑更明显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功能层次的复合化。传统的博览建筑功能主要包括展览和收藏两部分,而作为文化信息交流通道的当代博物馆则进一步吸纳了研究、教育、休闲等多种功能,呈现出多功能趋向。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就是多功能趋向下当代博物馆的典型代表,除了当代艺术博物馆,它还集合了图书馆、工业产品中心、旅馆、学校及商业设施等多种功能。这种趋势的产生也是建筑为了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与个人需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文化建筑必将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其社会角色也将愈加多元化,成为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多元共生体。
.........

第6章 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创意产业背景下深圳博览建筑与空间的发展。深圳博览建筑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上良莠不齐,设计缺乏前瞻性等等,总体来说仍在世界先进水平之下。创意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深圳更是不可阻挡的社会现实,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创意产业时代。博览建筑设计要想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下更好的发展,除了自身设计方法的不断求新之外,还必须认识和了解创意产业的背景,才能探寻出适应此背景的设计发展策略。本文以深圳博览建筑作为参照,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切入点,首先分析研究了深圳创意产业对博览建筑与空间的积极互动和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出深圳博览建筑的发展应充分与城市中心建设、文化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城市更新、企业文化、社区服务、经营模式等方面向结合,紧跟创意产业的步伐,走出具有深圳特色的博览建筑之路。其次,通过对深圳不同类型的博览建筑旧貌与现状的调研,梳理了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深圳博览建筑与空间的应对变化及多侧面的发展状况。最后在观察港澳地区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从功能、造型、空间和材料等层面探讨博览建筑的设计策略与经验。
........

 


参考文献:

[1] 王克婴.  博物馆之都:天津创意城市建设的模式选择[J]. 城市发展研究2010(04)
[2] 杨志,黄维.  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艺术百家2010(01)
[3] 任珺.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 南方论丛2008(01)
[4] 卢峰,陈维予.  当代城市文化重构与文化建筑[J]. 城市建筑2007(09)
[5] 李春新.  博物馆建筑设计手法探析[J]. 城市建筑2007(08)
[6] 赵欣.  创意,中国经济的新兴力量[J]. 科技智囊2007(07)
[7] 刘聪,曾光,黄岳钧.  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综述[J]. 新资本2007(02)
[8] 姚东旭.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 商业时代2007(08)
[9] 刘珩.  艺术空间发展的“别样”性 与侯瀚如先生的访谈[J]. 时代建筑2006(06)
[10] 张海翱.  21世纪初博物馆发展特征浅析[J]. 时代建筑2006(06)



本文编号:10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