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博览建筑展示空间升级及其设计研究
【摘要】 当前,博览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有较大的增长,但对博览建筑的功能、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新的数字技术不断出现,持续提升,为博览建筑功能水平、空间与形式品质以及设计手段和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但还具有更大的应用与促进潜力,需要针对博览建筑及其设计中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数字化应用,进行总结和探索,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博览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提高博览建筑设计水平,更好地满足现在与未来人们对博览建筑的要求。本文立足于当代数字技术对中国博览建筑及其建筑设计的影响与要求,运用调查、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等方法,从展示空间、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等方面,探索媒介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设计等在促进博览建筑功能与空间发展、设计方法与手段进步中的途径、方法和手法,并提出数字技术应用的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本文所取得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①发达国家博览建筑的历史发展表明,博览建筑及其设计相对高水平是由社会变革和工业技术两者相互促进的。重视及时和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可促进博览建筑及其设计创新。这一点对我国当代博览建筑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②对于博览建筑,可用的数字技术有很多,尤其以网络技术、媒介技术、数字设计技术等最为广泛。恰当和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可从内部展示空间、外部表皮以及设计技术等方面,推动博览建筑设计“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升级”。③博览建筑展示空间的新特点,要求考虑网络技术对空间的影响,并结合数字技术创造动态的建筑空间、媒介技术介入建筑空间。设计时可以借助媒介技术营造场景、网络技术调整空间设施、数字软件辅助动态形式设计这三种方法,进行“数字化升级”。④博览建筑的表皮,可以结合数字化软件设计、建造模拟,并综合数字时代的六类表皮(即,媒介性表皮、动态性表皮、结构化表皮、功能形式一体化表皮、装置性表皮、拓扑变形表皮)的设计运用,进行“数字化升级”。⑤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数字化升级”,可以在传统设计经验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创新,并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来保障未来博览建筑的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以期弥补当前博览建筑及其设计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博览建筑及其设计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同时,通过对数字技术新的应用可能性的挖掘,为博览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一章绪论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余生活的丰富,人们的生活需求由物质生活向更高的精神层次转变。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博览建筑成为更为有效的展示平台。因而,对博览建筑的功能、形式和空间品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在功能方面,已不局限于传统博览建筑的展览、收藏、教育等基本功能,体验、商务等各种新的功能,也纷纷被要求整合到博览建筑之中而在形式方面,已不满足于以往简洁、单一等为特征的、相对固定的现代的风格,转而提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需求。这些新的需求,对博览建筑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师理应对此付出更大努力,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些时代要求。因此,本文针对数字化技术在博览建筑及其设计中的应用,立足于数字时代对中国博览建筑及其建筑设计的影响与要求,从展示空间、建筑表皮、设计技术等方面,探索媒介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设计技术等在促进博览建筑的发展及建筑设计方法与手段进步中的途径和具体手法。以此研究,弥补当前博览建筑设计在应用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博览建筑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需求同时,通过挖掘数字化技术在博览建筑设计应用方面的可能性,为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
第二章博览建筑的发展与数字化升级
2.1博览建筑的主要类型
根据展览建筑设计规范所附条文术语定义,展览馆建筑是进行展览活动的建筑物,而展览活动主要是指对展品或服务的展出进行组织,以将展品或服务提供者及使用者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在建筑类别方面,主要表现为会展建筑,它主要特点有三方面陈设展品一般是临时性的,重视结合展品内容营造环境气氛,以求最大化传达展品的主题精神不但提供展览功能,而且还需要结合商务性的功能,如会议室、网络中心等它在空间需求上希望灵活布展和设计丰富的观展路线。以上两种建筑都包含在博览建筑里面,在设计方面却是各具特点的,在国内外的历史中,它们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并不相同。因此,为了对比发展道路中国外外的差别,对两种类型的建筑有必要分开进行研究。
2.2国外博览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平民文化成为主流,博物馆建筑成为公共,允许人民大众进入,人们对博物馆提出很多新需求。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外形上,注重建造技术和新型材料的结合,表现工业和机械美。如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功能上,比以往丰富,表现在除了具备博物馆普遍的收藏,研究,陈列等三大基本功能,还重视参观路线和采光条件等等。进入数字时代后,计算机作为生产工具进入建筑行业的各个方面,由此引发了建筑形式创新,新类型的空间营造等方面的改变,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往专业化发展。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外形上,建筑形式不断创新,突破以往设计手法功能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新功能不断整合设计上,建筑空间丰富多变,设计理念也不断推陈出新,建筑师也在不断地反思博物馆在城市中的角色和设计定位。
第三章博览建筑展示空间的“数字化升级”...........25
3.1数字时代展示空间发展方向................25
3.2以媒介技术拓展展示空间的时空.............29
3.3以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展示空间实时适应性........46
第四章博览建筑表皮设计的“数字化升级”.......................76
4.1博览建筑传统表皮的演变及其设计..................76
4.2数字时代博览建筑表皮的发展方向...............83
4.3博览建筑表皮设计的“数字化升级”.......................87
第五章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数字化升级”............................128
5.1博览建筑的传统设计手段......................128
5.2数字时代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发展方向......................130
5.3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数字化升级”......................134
第五章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数字化升级”
5.1博览建筑的传统设计手段
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查得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览建筑什么时候出现,但在最早期的博览建筑中,主要是泛指一些具有收藏功能的建筑。如文献中所述建筑设计手段,按信息传递的方式分,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术语中介阶段和图纸中介阶段。目前,数字时代的来临下一个阶段正在形成中,建筑设计有向集成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建筑史上出现如高迪那样建设异形建筑的人,但是留意到他建设一座建筑是花很多时间的,而且他要在现场指导工人去建设,可以推测出当时对非直线的建设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建筑形式方面,以直线型的建筑形式出现比较多,如工业革命时代,以方盒子为形式,方便快速设计的建筑形式。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到传统设计手段存在不足。由此而引发了建筑师希望对建设设计手段进行改进,当计算机出现后,这种期望成为可能。在过去,数字技术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手段并不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并不强,而进入数字时代后,这种设计手段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也带来了“数字化升级”的可能性。
5.2数字时代博览建筑设计手段的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要提高博览建筑的设计水平,首先是解决信息传递的不足,这依靠建筑设计手段的选择。进入数字时代,建筑设计面临的新形势是建筑设计要解决和回应的问题比以前复杂很多,建筑形式创新,空间复杂,技术结合丰富,以图纸中介为特点的传统建筑设计己经成为建筑系统内部信息交换的“瓶颈”。单靠二维图纸去描述三维空间是力不从心的。稍微复杂的项目,采用传统设计方式的话,就要画上千张图,而且还不能保证完全准确。面对这种困境,应该对设计手段进行“数字化升级”,当前可以选用的设计手段主要有三方面。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剖析数字技术对博览建筑的影响,反思当代博览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结合实际工程实践总结和分析,深入探索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博览建筑与设计的数字化升级的问题、途径与设计方法和手段。以期弥补当前博览建筑设计在应用数字技术等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博览建筑及其设计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同时,通过对数字技术新的应用可能性的挖掘,为博览建筑的设计方法研究和相关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
参考文献:
[1] 黄蔚欣,徐卫国. 非线性建筑设计中的“找形”[J]. 建筑学报. 2009(11)
[2] 张为平. 参数化设计研究与实践[J]. 城市建筑. 2009(11)
[3] 白雪,张曼. 以观念表达文化——丹尼尔·李伯斯金建筑作品解读[J]. 城市建筑. 2009(09)
[4] 袁文斓. 走在参数化设计的路上——在ZAHA HADID事务所工作的杜宇[J]. 中外建筑. 2009(05)
[5] 李滨泉,莫天伟. 建筑表皮的拓扑剖分[J]. 华中建筑. 2008(10)
[6] 刘宇光,肖立春. 数字化设计平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途[J]. 建筑创作. 2008(09)
[7] 高岩. 参数化设计——更高效的设计技术和技法[J]. 世界建筑. 2008(05)
[8] 徐卫国,陶晓晨. 批判的“图解”——作为“抽象机器”的数字图解及现象因素的形态转化[J]. 世界建筑. 2008(05)
[9] 张弘,秦佑国. 计算机集成建筑系统(CIBS)构想实现的前提[J]. 建筑学报. 2007(05)
[10] 徐卫国. 非线性体:表现复杂性[J]. 世界建筑. 2006(12)
本文编号:10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