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样方法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制样方法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以一种非膨胀性黏土为试验材料,对孔隙比相近的非饱和压实试样和预固结试样进行一系列等吸力控制下的等向压缩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制样方法对非饱和土的压缩特性和剪切特性的影响。由等吸力等向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初始孔隙比相近的预固结样和压实样在等向净应力20 k Pa条件下进行等吸力平衡,平衡过程中预固结试样的孔隙比明显减小而压实样的变化不大;其原因是两种试样的初始吸力和土结构存在差异。此外,预固结样和压实样在吸力150 k Pa条件下,预固结样的含水率随着等向净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而压实样的含水率几乎不变。上述变形特性可用SFG弹塑性模型说明。在净围压和吸力相同条件下对剪切前孔隙比相同的两种试样进行了三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剪切前的密度、剪切时的吸力和净围压相同条件下,预固结样的偏应力 应变曲线和强度明显高于压实试样的曲线和强度。其原因可用两种试样的孔隙尺寸分布不同来解释。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预固结试样 压实样 力学特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2194,41402271)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室内试验研究用的非饱和土试样主要有3种:1取自现场的原状样;2将土样风干或烘干,配成一定含水率的击实或压实样;3将土制备成泥浆,固结压缩后再脱水成非饱和试样。第1种试样因取样的场地不可能完全一致,导致各个试样很难保证完全相同,且取样过程中要保持土样的天然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3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4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5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6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7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8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9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李顺群;肖成志;吕毅兰;魏超5;;粒间吸引力对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严耿升;张虎元;刘平;刘吉胜;李敏;;壁画地仗非饱和渗透性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与应力状态变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5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8 苏万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陈辉;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侯龙;非饱和土孔隙水作用机理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峰;基于非饱和土理论的残积土边坡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构建[D];福州大学;2013年
2 姜小雷;非饱和土双重有效应力的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3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4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6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康凯;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及其数值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孙龙;非饱和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D];湖南大学;2014年
9 王聪;非饱和土水气两相入渗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10 王娜;基于广义有效应力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29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29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