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件法的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弯矩-转角曲线计算方法
本文关键词:基于组件法的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弯矩-转角曲线计算方法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钢结构 超大承载力 端板连接 组件法 弯矩-转角曲线
【摘要】: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大跨或重载钢结构中的新型梁柱节点形式。为了在结构分析中准确考虑该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和转动刚度,需要确定其弯矩-转角曲线。在已有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的组件模型,引入一种新组件形式并提出了其承载力和刚度的分析方法,基于组件法提出了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和转动刚度的计算方法。综合现有典型的节点弯矩-转角曲线模型的优点,以节点抗弯承载力和转动刚度为基本参数提出了适用于超大承载力端板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模型。通过与已开展的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所提方法得到的节点抗弯承载力和转动刚度较为准确,所提弯矩-转角曲线模型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可以应用于采用该节点形式结构的分析和设计中。
[Abstract]:Ultra-large bearing capacity end-plate connection is a new type of beam-column connection which can be used in large-span or heavy-load steel structures.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sider the bending capacity and rotational stiffness of the joints in structur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a component model of end-plate connections with super-large bearing capacity is proposed. A new component form is introduced and an analysis method of its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mponent metho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bending capacity and rotational stiffness of end-plate connections with super large bearing capacity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typical moment and angle curve models of joints. Taking the flexural bearing capacity and rotational stiffness as the basic paramet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 bending moment-corner curve model suitable for end-plate connections with super-large bearing capacity. The model is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The bending bearing capacity and rotational stiffness of the joints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are more accurate, and the proposed moment-angle curv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urve,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joint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市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2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51522806)
【分类号】:TU391
【正文快照】: 螺栓端板连接节点延性良好并且便于施工,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形式[1-2]。普通构造的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受拉区布置4颗螺栓,对于这种节点形式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3-7],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8-10]。当普通构造外伸式端板连接节点不满足抗弯承载力要求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武,管克俭,刘云飞;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2年02期
2 李莉华;南东亚;;钢结构连接节点自动匹配与生成专家系统[J];钢结构;2007年02期
3 李启才;何若全;顾强;申林;;交错桁架体系中桁架与柱的连接节点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年04期
4 于荣俊;彭宣茂;彭新宣;;局部夹层与门式主刚架连接节点选型分析[J];建筑科学;2012年01期
5 胡威;路军;李勇;;钢结构梁与梁的拼接连接节点设计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年12期
6 张亦静;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年01期
7 江春风;;钢框架连接节点的改进型设计[J];安徽冶金;2009年03期
8 姜学诗;;钢结构房屋中框架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的设计[J];建筑结构;2006年01期
9 赵敦实;;螺栓连接节点的探讨[J];辽宁建材;2008年07期
10 邢丽;;方钢管受弯连接节点加强有限元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建;王元清;张勇;;不锈钢连接节点及其工程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爱红;陈宏;;高层钢框架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南东亚;;钢结构连接节点自动匹配与生成系统研究[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邢丽;董石麟;许钧陶;;抗弯连接节点加强方式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士奇;刘祥斌;;栓焊混合刚性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探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梅俊;杜新喜;闫兆欢;程晓燕;;基于AutoCAD的钢框架节点设计程序开发[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沈松;曹万林;王立长;张建伟;;幕墙柱与大型平台连接节点工作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杨鸿;马臣杰;钟晓俊;郑竹;张良平;;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悬挑桁架与核心筒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强旭红;罗永峰;何佳琴;张立华;;火灾作用后钢结构栓焊连接节点若干性能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成丽媛;于海峰;宋根由;;关于“威海之门”上部结构的设计探讨[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亚杰;空间网格结构中钢管—焊接空心球连接节点疲劳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霞镇;重组竹螺栓连接节点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超;基于组件法的空间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小武;装配式交错桁架体系桁架与柱连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翁庆莲;钢框架梁柱T型钢连接节点的本构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蒋立峰;新型装配式RC框架柱—柱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冰琳;旋切板胶合木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曹宇龙;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高位转换层及关键节点承载性能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7 吴科夫;木框架新型节点形式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4年
8 段鹏程;钢筋混凝土梁—墙平面内偏心连接节点的受力机理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9 张刚;落叶松胶合木梁柱高强度金属件连接节点的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10 冯立;现代竹木结构螺栓连接节点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0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