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18:33

  本文关键词: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 出处:《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近场地震作用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地震反应 Pushover分析 弹塑性时程分析


【摘要】: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的强震中损毁严重的结构主要位于近断层区(极震区),即紧邻震中带附近。近断层区的地面运动带有长周期速度脉冲,近场地面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峰值均远高于远场地面运动,对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而言,各国学者针对中远场地面运动特性及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对近场地面运动特性及近断层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有必要对近断层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5km以内结构采用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1.5,分别设计了10、15、20层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选取了16条近场地震记录,采用Pushover方法和弹塑性时程方法分析了所设计结构在近场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分析了结构损伤、结构位移响应、结构剪力和耗能构件支撑杆的弹塑性反应;评价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近场地震作用放大系数方法的合理性。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近场多遇地震下3个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在近场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结构均出现较大变形,不满足规范层间侧移限值要求;地震加速度峰值、结构层数、近场地震动的频谱特性以及不同的脉冲效应均对结构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Abstract]:The related literature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s damaged seriously in recent strong earthquak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ear fault area (near the epicenter zone or near the epicentral zone.) the ground motion in the near fault area has long period velocity pulse. The velocity and displacement peak of near-field ground mo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far-field ground motion,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struc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motion and seismic design of structures in the far and middle field has been mature and perfect by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study of near-fiel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near-fault structure is not mature and perfec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eismic design method of structures near faults. According to 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50011-2010). The near-field seismic magnification factor 1.5 is adopted for the structures within 5 km of both sides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and the 10101520 story herringbone central braced steel frame is designed respectively. Sixteen near-field seismic records are selected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designed structures to near-field seismic wav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Pushover method and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method. The elastic-plastic responses of structural damag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response, structural shear and energy dissipation members are analyzed. The rationality of GB50011-2010 near field seismic magnification factor method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s of three structures under near-field frequent earthquakes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 However, under the near-field fortification and rare earthquakes, the structure has a large deformation, which does not meet the limit requirement of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code layers. The peak value of seismic acceleration, the number of structure layers,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ar-field ground motion and the different pulse effects all have certain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11.3;TU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建中;顾强;沈健超;;基于屈服点谱法的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2 ;足尺中心支撑钢梁框架受拉的试验和数值研究[J];钢结构;2013年02期

3 于海丰;方斌;;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抗弯框架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沈健超;顾强;;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屈服点谱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年01期

5 邹丹丹;于海丰;;中心支撑钢框架中支撑跨柱设计方法简介[J];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6 张付可;宁志刚;蒋小蓉;;某中心支撑钢框架主厂房结构方案分析比较[J];建筑结构;2007年07期

7 李玉荣;蔡康峰;唐月;;中心支撑-框架钢结构设计与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11期

8 张文元;于海丰;张耀春;孙雨宋;;铰接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07期

9 杨俊芬;顾强;万红;彭奕亮;;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徐建超;;地震作用下钢框架与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丁玉坤;于海丰;张文元;孙雨宋;张耀春;;防屈曲和特殊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2 李玉荣;王涛;中岛正爱;;中心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新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青;王伟;陈以一;;梁贯通式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石鑫;李博;逯鹏;;基于AISC341规范对中心支撑框架体系浅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王帅;;带大悬挑中庭的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董志骞;李钢;李宏男;;基于IDA的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参数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文字艺术监理师”、文字创意师、独立艺术策划人 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N];中国经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秋元;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比较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2 麦浩;板式连接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天涯;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基本构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4 杭晓晨;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规律[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5 仇树风;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及影响因素[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6 宋彬;近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7 张岩;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金峰;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静力推覆试验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莉莉;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10 梁守科;钢框架—跨层X形中心支撑体系动力及低周疲劳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5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15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4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