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对反射隔热涂料性能的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填料对反射隔热涂料性能的改性分析 出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丙烯酸涂料 聚氨酯涂料 填料 反射隔热 微珠
【摘要】:制备了一种含碱土金属碳酸盐的丙烯酸涂料和单双组分的聚氨酯涂料.系统研究了玻璃微珠、陶瓷微珠和钛白粉三种功能性填料对两种乳液涂料反射隔热性能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当玻璃微珠、陶瓷微珠掺量分别为8%和10%时,对丙烯酸乳液涂料的反射隔热性能改善效果最佳;三种微珠复配可使聚氨酯乳液涂料的吸收率降低约38%.功能性填料对聚氨酯乳液涂料反射隔热性能的改性效果明显优于丙烯酸乳液涂料.
[Abstract]:An acrylic coating containing alkaline earth metal carbonate was prepared with single and double component polyurethane coating. Of glass beads, ceramic beads and titanium dioxide, three kinds of functional fillers on two kinds of emulsion coating of reflective thermal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odified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glass bead, ceramic microsphere the amount is 8% and 10%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acrylic emulsion coating of optimal effect; three kinds of bead compound can make polyurethane emulsion paint to reduce the rate of absorption of heat insulation performance of polyurethane emulsion modified reflection about 38%. functional filler is better than acrylic emulsion paint.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561.6
【正文快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营造建筑热舒适环境主要通过空调制冷暖气制热等以消耗自然能源的方式来进行.然而,传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储量毕竟有限,故建筑节能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据统计,每年全球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的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一平;朱蓓蓉;李远珊;于贺;;“晒不热”建筑涂料的节能实效[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2 古咏梅;邓跃全;董发勤;徐光亮;;填料对涂料反光隔热性能的影响研究[J];非金属矿;2006年01期
3 黄永;现代建筑与智能遮阳[J];华中建筑;2003年03期
4 哈成勇,袁金伦;快干型单组分聚氨酯涂料[J];涂料工业;1997年05期
5 薛允连;建筑屋顶保温隔热节能技术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199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一平;李奎;王翠;游璐;;填料对反射隔热涂料性能的改性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马一平;王翠;李康;;热反射隔热外墙涂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J];化学工程师;2015年10期
3 倪余伟;张松;董建民;;热反射隔热防腐蚀涂料的性能研究[J];涂料工业;2015年04期
4 郑思佳;徐意;杨辉;;水性防腐蚀隔热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S1期
5 包家玲;;建筑工程节能设计中遮阳设计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22期
6 张小芹;夏红潮;杨建雄;张红兵;;荆州市建筑外遮阳现状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7期
7 王白林;;浅谈倒置式屋面保温防水施工方法[J];陕西建筑;2012年09期
8 赖广兴;朱明;;水性隔热涂料的制备与研究[J];中国涂料;2011年07期
9 徐梦漪;王鹏;皮丕辉;文秀芳;蔡智奇;程江;杨卓如;;六钛酸钾晶须基隔热卷材涂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10 于文波;陈琦;朱伟;;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遮阳技术研究述评[J];华中建筑;2010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亮;;外墙隔热涂料和玻璃隔热涂料的节能分析[J];中国涂料;2010年11期
2 郭卫琳;卢国豪;何超;;夏季热反射隔热涂料对建筑墙体的节能实效研究[J];施工技术;2010年07期
3 王静;曹延鑫;冀志江;王继梅;;水性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的研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4 马一平;张];李远珊;;炎热地区“晒不热”材料的探索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06期
5 李靖;彭志辉;;纳米ATO透光隔热涂料的制备与改性[J];绿色建筑;2010年01期
6 安邦;陆峥;;隔热涂料应用[J];上海节能;2009年10期
7 冯春霞;陈建华;张烨;茅敬雨;刘清汝;;新型建筑隔热涂料的室外降温效果[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4期
8 沈辉;谭洪卫;;太阳热反射涂料在夏热冬暖地区厂房屋顶的使用效果研究[J];建筑科学;2009年03期
9 马一平;赵彪;李远珊;;建筑材料日间曝晒和夜间辐射致冷热效果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04期
10 靳涛;刘立强;;颜填料研究现状及其在隔热涂料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胜利,李炳炎,杨久俊,黄明;利用粉煤灰资源分离提取微珠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及应用[J];砖瓦;2004年01期
2 ;技术求援——用干法从粉煤灰中分选微珠[J];硅酸盐建筑制品;1983年05期
3 王岱;;微珠建筑板材的制造方法[J];建材工业信息;1985年08期
4 虞启琏,蒋海波,王建良,陈又亮;白噪音微珠流变仪[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3期
5 刘星,敖越,曾丹苓,张新铭;微珠流态化干燥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0年03期
6 赵新乐,韩玉梅,姜峰;空心陶瓷微珠复合材料[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陈又亮,虞启琏,蒋海波;新型微珠流变仪[J];天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8 刘祥顺;王世孟;;微珠在低密度油井水泥浆中应用的探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9 张云怀,曾政权,唐思进,肖鹏;铝酸酯活化粉煤灰微珠及其在橡胶中的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6年02期
10 于o';我国微珠的开发利用[J];建材工业信息;199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世鲜;;粉煤灰的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凯赛微珠技术及产品的应用与推广[A];第一届脱硫技术及脱硫石膏、脱硫灰(渣)处理与利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玉芬;盖国胜;郝向阳;;微珠表面改性及增白机理分析[A];2004年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志颖;刘春艳;;超细非金属微珠的导电化处理[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4 陈乐雄;冯乃谦;徐荣光;李浩;;微珠—混凝土低碳技术的新型材料[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叶玉婷;周雷激;;氨基聚苯乙烯微珠表面溴乙酸活化及抗体固定[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余喜讯;许映霞;段怡飞;薛斌;乐以伦;;一种带SDE短肽的新型吸附剂及其吸附血浆中LDL的性能——Ⅰ聚丙烯酰胺微珠的合成与表征[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7 秦学;黄炜东;周雷激;;聚苯乙烯微珠的制备及表面羧基测定与活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吴长锋;中国的“微珠”有多重[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王燕 实习生 方丝佳 通讯员 杨明才;小小“微珠”勇闯世界[N];马鞍山日报;2014年
3 ;用粉煤灰生产“微珠”[N];中国冶金报;2000年
4 何小明;富士通开发出先进焊料微珠印制方法[N];中国电子报;2002年
5 化文;新型助剂吸引业界眼球[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李宝智;二次资源——粉煤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左新兵;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在核酸检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2 文建辉;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在核酸和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储璐;凝胶注模成型亚毫米级氧化锆陶瓷微珠的工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晓非;微珠萃取技术的研究及在毒物毒品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长萍;微珠直径对回归反光织物性能的影响[D];江南大学;2006年
4 姜颖;阀上实验室—微珠注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重金属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5 陈韵晴;一维微流控蛋白质微珠阵列的制备、优化及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6 赵翔;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在核酸和蛋白激酶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7 陈树桥;特异性Tetrodotoxin亲和微珠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梁亮;轻质电磁波屏蔽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东;基于阴极平动的游离微珠辅助磨电铸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5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2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