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分析及损伤评价
本文关键词:单自由度体系残余位移分析及损伤评价 出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残余位移 单自由度体系 最大位移 滞回耗能 损伤评价
【摘要】:结构经历地震后的残余位移可作为结构震后可修复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构的残余位移对于地震灾区震损结构性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线型单自由度体系为计算模型,选取了中国规范对应的4种场地120条地震动,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场地条件、屈服后刚度比、强度折减系数和周期等参数对残余位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屈服后刚度比和周期是影响残余位移的主要因素,强度折减系数对残余位移的影响不大。相关性分析表明,结构的残余位移与最大位移、滞回耗能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以Park-Ang损伤模型为基础,提出了震后单自由度体系基于残余位移的损伤评价方法。
[Abstract]: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after earthquake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repairable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after the earthquak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s of structur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damage structure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two-linear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is used as the calculation model. In this paper, 120 ground motions corresponding to four kinds of sites in Chinese codes are selected, and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stiffness ratio after yielding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elastoplastic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te condition, the ratio of stiffness after yield and the period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The strength reduction coefficien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sidu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of the structure. There i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Based on Park-Ang damage model, a damag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residual displacement for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after earthquake is proposed.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结构安全控制湖南省工程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211) 长沙理工大学桥梁结构安全控制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4KD0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J3032)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201606135057)~~
【分类号】:TU311.3
【正文快照】: Supported by: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408211);Open Fund of Hunan Provinc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Bridge Structure(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14KD02);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2015JJ3032);State Scholarsh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野良昭;袁少军;;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损伤评价的最新研究[J];人民长江;1992年03期
2 李刚强;刘兰花;吴雪萍;白绍良;;单自由度体系R--μT关系研究综述及讨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 丁晓玲;李普选;;多质点单自由度体系振动频率计算[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4 徐莉丽;蒲传金;肖正学;苏有文;;探地雷达和超声波相结合的爆破损伤实验研究[J];金属矿山;2013年05期
5 周光伟;李建中;陈昌萍;;行波输入下双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最大振动相对位移[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6 李世翠;陆本燕;谭伟;;多—单自由度体系等效转换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年09期
7 金建洲;樊友景;;单自由度体系频率分析的教学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兰海燕;唐光武;;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动输入功率谱的确定[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1期
9 史庆轩,熊仲明,李菊芳;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分配的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李应斌,朱军强;某厂房纵向框架-剪力墙模型试验研究及滞回耗能规律探讨[J];工业建筑;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肖明葵;刘纲;;结构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田洁;田伟;;填充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滞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盛明强;基于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迪;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概率峰值和残余位移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2 杨刚;基于能量设计法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确定[D];重庆大学;2007年
3 王越;远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4 倪永慧;近场地震下抗弯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5 董德立;基于能量方法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付亮华;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杜;基于能量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8 陈希杰;远场地震下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28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2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