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无损检测的梁柱式木框架受火后剩余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3 23:05

  本文关键词: 火灾试验 炭化速度 无损检测 剩余承载力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利用无损检测评估木框架受火后剩余承载力,进行了两榀梁柱式木框架受火试验、阻抗仪无损检测试验以及火灾后剩余承载力试验研究,了解不同受火时间下木框架炭化速度、破坏形态和剩余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并采用ABAQUS软件对受火后木框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其极限承载力及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火后木框架构件梁柱炭化速度相差不大,其炭化速度随受火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受火后木材材性参数与阻抗值存在一定的线性回归关系;考虑小试件强度转化为构件强度的影响因素后,受火后木框架构件材性参数亦可通过阻抗值获得;受火后木框架极限承载力明显降低,最终为梁跨中底部拉裂破坏;结合无损检测手段获得的受火后木框架构件材性参数,进行有限元模拟的结果与试验吻合,因此采用无损检测对受火后木框架剩余承载力评估是可行的。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of wood frame after fire b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wo Liang Zhu type wood frame fire tests, impedanc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sts and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tests after fire were carried out. The changes of carbonization rate, failure form and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of wood frame under different fire time were understood,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wood frame after fire was carried out by ABAQU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bonization speed of wood frame member Liang Zhu is not different after fire, and the carbonization speed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ire time. There is a linear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 properties and impedance after fire. When the strength of small specimen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member strength, the wood property parameters of wood frame members after fire can be obtained by impedance valu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wood frame is obviously reduced after fire, and the ultimate failure is tensile fracture at the bottom of the beam span.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results, so it is feasible to evaluate the residual bearing capacity of wood frame after fire b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工程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115) 上海市科委应用技术开发项目(2015-110)
【分类号】:TU352.5;TU366.2
【正文快照】: 引言由于木材本身可燃,木结构的抗火性能是木结构研究与应用领域关注的焦点。梁柱式木框架结构作为木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受火后剩余承载力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木材受火后截面分为完全失去强度的炭化层、未炭化但受高温影响强度发生劣化的区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15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概况[J];无损检测;2000年12期

2 ;无损检测信息中心免费发布无损检测黄页/蓝页的通知[J];无损检测;2001年08期

3 ;第四届无损检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J];无损检测;2011年02期

4 ;第四届无损检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交流会征文通知[J];无损检测;2011年03期

5 克非;国内第一家无损检测监理公司成立[J];无损检测;2000年09期

6 卢孝文;西南地区第七次无损检测学术交流会在贵阳市召开[J];无损检测;2000年09期

7 ;无损检测2003年总目次[J];无损检测;2003年12期

8 ;信息与动态[J];无损检测;2006年05期

9 蔡超荣;;非洲地区第四届无损检测会议论文题录[J];无损检测;2006年11期

10 金志明;;浅谈无损检测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奇;罗逸桑;;关于无损检测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吴新璇;;前言[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何春凯;张仁瑜;;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发展报告[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吴新璇;张仁瑜;;无损检测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张仁瑜;张晓燕;;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A];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仁瑜;张晓燕;;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前言[A];第六届全国建筑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郑翔;;浅谈剪压法无损检测技术可行性与应用[A];2014年全国建工建材检测实验室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于翔;卫振海;;无损检测技术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徐铭;;超声法无损检测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分析[A];2014年全国建工建材检测实验室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智峰;钢筋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杨伟松;学校多层RC框架结构地震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3 翁旭然;建筑结构地震倒塌及存活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4 张家广;防屈曲支撑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董建莉;新型延性节点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6 宋良龙;自定心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程万鹏;预制装配式部分钢骨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袁景;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倒塌破坏仿真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理壮;冲击作用下锈蚀R.C.短柱损伤与剩余承载力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屈欣;不同结构构件的动力响应检测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张敬彬;冲击回波法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唐瑞瑞;过火后锚筋预埋件剩余承载力及粘结滑移性能研究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5 陈理庆;雷达探测技术在结构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安露;世遗土楼夯土墙身材料强度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盛毅;FRP补丁式分层无损检测新方法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安彬;火灾后锚筋预埋件的剩余承载力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9 黄特;木结构工程材质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10 洪文杰;配HRB500钢筋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8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88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