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四川藏区 河谷型城镇 城镇空间结构 自然要素 生态约束框架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论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四川藏区城镇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机制研究"(批号:51578454)下的子项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城镇空间结构的生态优化研究是这一时期城乡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四川藏区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城镇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的道路。但该区域的城镇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使得城镇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强烈约束。河谷型城镇作为四川藏区占比最多的城镇类型,受到自然要素的约束更加强烈。进一步探索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与自然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提出适合该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生态化发展的优化策略。全文从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点出发,研究此类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自然限制条件,并分析矛盾的契合点。最后形成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型,并提出优化意见。论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框架。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范围,并结合各个核心概念的内容进行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明确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的研究意义,划定每个河谷型城镇的建成区范围,并对所有河谷型城镇的等级和形态结构进行分类,结合实地调研的案例城镇进行说明,并提出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一般性规律。第四章:选择地质、地形、水文和气候作为影响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自然要素。再分别从各个要素中选择核心因子进行影响机制的分析。形成限制城镇空间结构发展生态约束框架,提出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核心问题。第五章:结合核心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意见和措施。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Abstract]:This paper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Research on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Sichuan Tibetan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theory" (number: 51578454) under the sub proje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this period highlights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Tibetan areas of Sichua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the demands of urban development must take th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way. But the area of the tow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strong constraint mak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valley towns as Sichuan Tibetan areas accounted for than most types are natural elements bound more strongl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Tibetan areas of Sichuan River Valley town spatial structure and natural factor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o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regional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 developm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Tibetan Valley tow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natural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such conditions, and analyze the correspondence contradiction. Finally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of ideal. The optimized proposal is put forwar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object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overall thinking and framework.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 determin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core concept of each content related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Sichuan Tibetan Valley towns, each designated River Valley town built area, and the Grade and structure of all valley towns are classified, the case of urban combined with field research is described, and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rules of the evolution of space structure in Sichuan River Valley town. The fourth chapter: geology, terrain, hydrology and climate as the main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lley of Sichuan Tibetan Distri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Then from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core factor of influence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aint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ramework, put forward the cor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combining the core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uggestion and measures. The six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 deficiencies.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宇星;城镇空间结构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J];新建筑;1998年01期
2 曾帆;余佳;;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应性模式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3 姜洪庆;空间的竞争与合作——浅析广东城镇空间结构规划[J];规划师;2003年09期
4 郭荣朝,张艳,孙小舟;鄂豫陕毗邻生态脆弱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5 齐华;;湖南省城镇空间结构协调度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葛丽霞;段汉明;;基于SNA的北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丁春茹;;基于后创建时期的常德市鼎城区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2年03期
8 杨玉波;高华;;浅议我国东部地区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J];小城镇建设;1989年02期
9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J];城市规划;2006年12期
10 王学锋;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J];建设科技;2003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话语;;南阳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沈玉芳;;长三角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于兰军;;新时期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重构探讨[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4 王凯;;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贾刘强;彭代明;;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华;黄坤鹏;李凌岚;王有为;;从“中心节点”到“门户节点”——高速交通网络构建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睿;打造新型城镇空间结构[N];温州日报;2008年
2 郝彦鹏;河北四城市群建设规划出台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崔忠文;强化指导调控 力推城镇化[N];吉林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童彤;“双核”带动推进安徽“东向一体化”[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柯颂;梁汉熙——适度发展东升地产[N];中山日报;2008年
6 靳树科;开发区“两化”互动加速发展[N];邯郸日报;2012年
7 通讯员 靳树科;邯郸经济开发区“两化”互动加速发展[N];河北经济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任琳娟 通讯员 李建朝 穆海英;小县城出现大变化[N];邯郸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周烨;广东将推1300万人口进城[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10 记者 李静;绿色之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李春华;新疆绿洲城镇空间结构的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亚东;产业转型驱动下徐州市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单亮亮;青海省公路交通与城镇空间结构网络适应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3 马龙宾;川中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4 何森;苏州小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优化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5 韦玉臻;自然要素对四川藏区河谷型城镇空间结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6 翁加坤;广东省城镇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杨琴;统筹城乡背景下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徐秋实;榆林市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彭涛;济宁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振南;西藏小城镇空间结构及空间形态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8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48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