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生土建筑种类_生土建筑的“生长基因”

发布时间:2016-10-28 18:31

  本文关键词:生土建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听到生土建筑,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感到陌生,还是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贫穷、落后,或者土法的粗糙?在一群致力于生土建筑研究和推广的专家眼中,生土建筑恰因其独特的生态适宜性,与时下渐兴的绿色建筑理念不谋而合。

近期,《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获悉,青海省政府针对当地农牧区民居新改建项目,专程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军等多位研究生土建筑的专家学者深度参与。

由此引出一个新的话题,生土建筑究竟有何特点,其现代适应性如何,为何受到省政府的注目与重视,其产业价值何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兼任中国建筑学会生土建筑分会副理事长的王军教授,试图走近生土建筑

中国住房:什么是生土建筑?这类建筑有哪些特点?

王军:生土建筑是相对熟土建筑而言的,主要指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生土建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人工凿穴时代。如果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来区分的话,生土建筑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及各种“掩土建筑”。

在多年民居研究中我发现,凡是一个地区多年传承的建筑形式,必然是非常适合当地环境的,也因此有着巨大的生命力。生土建筑正是如此。生土可以就地取材,以此建造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适合当地水文地质和降水条件,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陕北窑洞便是典型。住过窑洞的人都能感受到,洞内冬暖夏凉,保温性能好,而且因地制宜,取土挖方,每家每户都可以自己建造。我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西,发现沿途几乎全是生土建筑,它们充分融入了当地寒冷少雨的自然环境,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与自然共生的优化选择。

生土建筑的材料来于自然融于自然,就像是从当地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其天然携带了许多可供发掘的优良“基因”,这些“基因”也为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体系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中国住房:目前生土建筑的应用情况如何?

王军:这种古老的造屋方法至今仍具生命力。从全世界范围内,生土建筑几乎遍及全球。

生土建筑在我国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有关部门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做过一项全国性调研,结果显示,陕、甘、宁、蒙、青、豫等省区有约4000万农民居住在窑洞里。而全国范围内,大致有两亿人生活在生土建筑中。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差异,各地生土建筑在风格与工艺上不尽相同,这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

不过,生土建筑也存在诸多局限,如西北生土建筑便普遍具有外观简陋、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是制约生土建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住房:请谈谈此次参与的青海农牧区住房改建项目的有关情况。

王军:这个项目中,我们的工作重点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设计多种不同建筑方案,在建筑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等方面,为当地居民提供多重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这个项目作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民居的研究与示范。

事实上,在另一个内蒙古项目中,我们对生土建筑进行了许多现代化的尝试。

首先,体现现代建筑美感,生土这种建筑材料其实具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建筑外墙既可以镶嵌薄砖,也可以粉刷涂料,既有艺术感,又能保留当地人文风貌;其次,改变施工工艺,先搭建模板,内填生土,再用专用60厘米规格的生土压路机碾压,其外可铺棕色的土,随后的土壤固化剂可以使生土钙化得像石头般,使建筑即便是在降水充沛的地方,也能防止冲刷腐蚀;再其次,优化室内空间,,尽量达到既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能兼顾当地居住传统。如当地少数民族老一辈居民依然习惯于使用室外旱厕,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我们便保留了这一设置,但在室内预留了上下水接口,以保证房屋未来的设备扩容,同时安装了太阳能设备供应热水等。

中国住房:生土建筑可以实现产业化吗?目前有哪些产业化趋势?

王军:在世界范围来看,生土建筑可说是方兴未艾。在法国、韩国,生土建筑的现代化发展迅速,今年9月,韩国还将举办世界生土建筑大会,向全世界展示其在生土建筑领域的成绩。美、日等国家从1986年第一次能源危机后也开始关注生土建筑,目前也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现代化生土建筑群。在农村人口多达9亿的我国,生土建筑可以产业化也应该产业化,但这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目前最重要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提到生土建筑,许多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过去低矮的土坯房,意识上难以接受,而如果没有了市场需求,与之相关的生土设备生产厂家、施工单位就将踯躅不前。这便需要政府前期注重推广,最直观的是建设一批现代化的生土建筑示范村落,让老百姓先行了解与尝试,接受起来也就更容易。

我了解到北京有个基金会正在内蒙古岱海地区乌兰察古市凉城县园子沟村做一个项目,准备将这个废弃的村落改建成一个生土建筑群,然后作为别墅出租。尽管这个项目现在仍处规划阶段,但我相信,一旦落成将对周边老百姓起到带动作用。

中国住房:生土建筑对目前各地正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有何借鉴?

王军:我认为,中国的绿色建筑应该走“乡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目前农村住房大多是低层建筑,屋顶绿化、太阳能应用、火炕取暖等都很容易做到,如果在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必定是对绿色建筑的巨大贡献。

但是,目前建筑理论界对民居、生土建筑等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甚至许多高校建筑专业的研究生都不重视乡土建筑领域,在城市建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必将趋于饱和的趋势下,这是一种短视。随着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的持续关注,乡土建筑、生土建筑前景广阔,对此,学界应该具备前瞻眼光。

现在一些学校把原来的城市规划专业改为城乡规划,也是对于乡土建筑重新重视的开始。


  本文关键词:生土建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4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