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饱和多孔岩石的热力学本构理论

发布时间:2018-03-06 17:12

  本文选题:非饱和多孔岩石 切入点:平衡方程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在本构模型中同时考虑岩石材料和多孔岩石的非线性和不可逆变形,提出非饱和多孔岩石工程力学理论.应用体积分数概念和混合物理论,凭借均匀化响应原理,获得由孔隙应变张量、饱和度和各组分材料体应变5个状态变量表示的能量平衡方程.利用自由能确定的5个弹性方程,加上体积分数之和等于1这个方程组成6个本构方程.根据这些方程可以求解非饱和岩石本构模型的全部6个未知变量(3个位移矢量和3个体积分数).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基于熵产公式提出用内变量表示的耗散率势函数,获得能够反映黏性和塑性不可逆变形特性的耗散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自由能和耗散率2个势函数分别反映了岩石弹性和非弹性变形规律,共同构成了非饱和多孔岩石的热力学本构理论框架.
[Abstract]: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nonlinear and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of rock material and porous rock simultaneously in constitutive model,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ory of unsaturated porous rock i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volume fraction and mixture theory are applied, and the homogenization response principle is used. The energy balance equations expressed by five state variables of pore strain Zhang Liang, saturation and body strain of each component are obtained. Five elastic equations determined by free energy are obtained. The sum of volume fraction is equal to 1. According to these equations, all six unknown variables (three displacement vectors and three individual integrals) of the constitutive model of unsaturated rock can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rreversible thermodynamics, Based on the entropy production formula, the dissipation rate potential function expressed by internal variables is proposed, and the dissipative constitutive equati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properties of viscosity and plastic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is obtained. The two potential functions of free energy and dissipation rate reflect the elastic and inelastic deformation laws of rock, respectively, and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thermodynamic constitutive theory framework of unsaturated porous rock.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419)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2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4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5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6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7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8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9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文化;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6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必雄;降雨入渗下非饱和土填方路基的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蒋振宇;非饱和土中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小慧;魏家沟滑坡滑带土非饱和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年

6 霍攀;两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CH_3COOH污染土强度与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毛清志;石家庄地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祁晓翔;杭州典型非饱和砂质粉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马璐;重庆地区极端气候对非饱和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沈宏亮;非饱和红壤土降雨入渗与强度变化特征试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5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575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6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