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管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滞回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切入点:有限元模拟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结构中合理安装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可以有效地减少结构损伤和结构残余变形。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三套管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对其滞回性能进行实验研究。通过拟静力试验考察了初始预应力,芯材管有效横截面积对支撑耗能能力以及控制残余变形效果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支撑的滞回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并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支撑的刚度和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三套管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自复位性能,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理论推导得到的刚度和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准确给出支撑滞回曲线上的特征点。
[Abstract]:Reasonable installation of self-reset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in struct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structural damage and structural residual deformation. A new triple-tube self-reset buckling restrained brac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the prestressing force i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initial prestressing force is investigated by quasi-static test.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core-tube on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bracing and 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is studied. The hysteretic properties of braces are analyz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races are derived theoret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y designed three sets of tube self-reset buckling braces have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self-reset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ormulas of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derived theoretically can accurately give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s on the supporting hysteretic curv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市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314,5142280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2019)
【分类号】: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宝琳;李国强;孙飞飞;;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国内外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汪家铭,中岛正爱,陆烨;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应用与研究进展(Ⅰ)[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1期
3 李俞谕;肖岩;;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4 史三元;贾建坡;;屈曲约束支撑在轴压力下整体稳定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S1期
5 朱建湘;;浅谈屈曲约束支撑的安装施工[J];中华建设;2008年06期
6 谢强;严承涌;赵亮;;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的刚度与强度准则[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孙佳伟;蒋守锋;;屈曲约束支撑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8 张洁;;屈曲约束支撑框架设计方法与算例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21期
9 罗开海;孔祥雄;程绍革;;一种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研制与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10期
10 牧野俊雄;西川宏之;一b8康生;福田浩司;;钢制防屈曲约束支撑的开发[J];施工技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孙飞飞;张杨;;屈曲约束支撑的应用分类准则与性能标准[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杨菊;郑廷银;;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及研究进展[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丹;李帼昌;;屈曲约束支撑的仿真模拟研究现状及对比分析[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国强;孙飞飞;张杨;;屈曲约束支撑的应用分类准则与性能标准[A];影响中国-第二届中国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郭文辉;于伟峰;;用屈曲约束支撑提高建筑的抗震变形能力[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士云;郑廷银;;屈曲约束新技术在支撑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斌;叶献国;高鹏;;屈曲约束支撑在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申林;苏明周;顾强;;位移加荷方式对支撑滞回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张雄;张卫海;;屈曲约束支撑在某办公楼抗震加固设计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邵永松;;焊接T形支撑杆件滞回性能模型的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彭德倩;同济学子研发大楼抗震“保险丝”[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晓东;屈曲约束支撑的动力性能研究及其在钢拱结构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永贵;屈曲约束支撑及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丁玉坤;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张扬;Y型矩形管节点滞回性能与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孙国华;半刚接钢框架内填RC墙结构滞回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6 颜鹏;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日;屈曲约束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陈旭娇;屈曲约束支撑加固钢筋砼框架结构的粱柱节点受力性能研究与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鹏;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抗震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刘怡;带检视窗的新型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谢列平;带屈曲约束支撑的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黄金;基于框架结构的屈曲约束支撑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7 蒋凯凯;装配式全钢屈曲约束支撑设计理论的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8 杨凯南;屈曲约束支撑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杜志强;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彩红;以钢筋为核心受力构件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研究与试验[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8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2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