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框架-嵌入式墙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7 21:59

  本文选题:框架-嵌入式墙体结构 切入点:拟静力试验 出处:《建筑结构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对框架-嵌入式墙体结构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其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探讨了墙板与柱间摩擦系数、轴压比以及墙板分割块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框架-嵌入式墙体结构滞回曲线形状较为饱满,表现出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且嵌入墙体后明显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在结构屈服前(正常使用状态),墙板间无明显通缝,屈服后,墙板错动现象明显,墙板与墙板、墙板与底梁间均出现明显的通缝,增加墙板与柱间的摩擦系数,可减小通缝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柱轴压比,可提高框架-嵌入式墙体结构的承载力;由于嵌入墙板与柱轴线不在一直线上,框架柱承受了一定的扭矩,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增加柱的抗扭构造配筋或进行柱抗扭配筋设计。
[Abstract]:The pseudo-static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frame-embedded wall structure are carried out,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re studied,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wall plate and the column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frame-embedded wall structure is full in shape and shows good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The lateral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rame structure are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the wall is embedded, and before the structure yielding (normal service condition, there is no obvious seam between the walls, after yielding, the wall plate is staggered obviously, the wall board and the wall board, the wall board and the wall board, the wall board and the wall board, the wall board and the wall board, The joint width can b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wall board and the column,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rame-embedded wall structure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of the column to a certain range. Because the embedded wall plate is not in a straight line with the axis of the column, the frame column bears a certain amount of torque. In the actual engineering design, the torsional reinforcement of the column should be increased or the design of the torsional reinforcement of the column should be carried out.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电力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62,51678462) 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01412)
【分类号】: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作超;王洪岭;;限制屈曲支撑布置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0年04期

2 李飞燕;;无粘结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对比[J];福建建筑;2008年11期

3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4 吴世英;;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中的几个问题[J];工程抗震;1985年03期

5 李旭;Carlos Estuardo Ventura;何敏娟;;近断层地震动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金铁红;;关于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措施的分析探讨[J];门窗;2012年11期

7 龚思礼;;几类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与改进——第七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报告简介[J];地震工程动态;1981年02期

8 于洋;;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2期

9 李新;;安徽地区农居房屋悬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1年03期

10 王中心;;转换层位置改变对缀板式转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军;贾明明;;能力谱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定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沛;董佩伟;赵昕;;施工过程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黄慎江;王凤云;;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抗震性能优化设计与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张琳;李晶;张德龙;程华群;;带转换层超高层住宅结构抗震性能设计[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唐岱新;朱本全;王凤来;安成虎;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底层大开间框剪组合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伍云天;代崇民;;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评价体系与方法[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汪训流;陆新征;叶列平;;预应力筋粘结形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何和萍;;拱式转换层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顾云磊;钱江;;复杂连体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计算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10 闵珍;孙伟民;郭樟根;綦佳杰;;钢筋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检保;SRC框架—核心筒高层混合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非线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王徽;体型收进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及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猛;基于改进pushover方法的BRB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损伤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冬梅;不同冗余度下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3 金越;竖向布置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晓真;不规则大底盘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赵彦波;双肢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滕超;基于土与结构相互作用—不同地基条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靳雨欣;某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析研究[D];西华大学;2015年

8 罗中皓;隔层楼盖不确定性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9 姬利霞;等效刚度比对梁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周雪萍;抽柱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73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73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3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