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下隔震结构碰撞地震响应分析
本文选题:隔震结构 + 碰撞 ; 参考:《结构工程师》2017年05期
【摘要】:以一8层隔震结构为例,使用Perform-3D软件分析考虑强震下结构间碰撞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隔震结构发生碰撞后隔震效果减弱且其隔震层位移与地震波峰值成正比,与碰撞刚度成反比。其次,一旦结构发生碰撞,则其塑性耗能就会增加。除此之外,结构的碰撞还会引起结构层间位移的增大,碰撞越剧烈上部结构震动就会越显著。对于结构的加速度,碰撞引起的响应要根据地震波响应程度而定。当输入地震波对结构响应较小时,碰撞刚度越大上部结构的响应就越大;当输入地震波对结构产生响应较大时,上部结构各楼层的加速度响应尚无法给出确定变化趋势。
[Abstract]:Taking an 8-story isolated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e collision on seismic response of isolated structur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 is analyzed by using Perform-3D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solation effect is weakened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isolation lay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eak value of the seismic wave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impact stiffness after the impact of the isolated structure.Secondly, once the structure collides, the plastic energy dissipation increases.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will cause the increase of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layers, and the more violent the impact, the more obvious the vibration of the superstructure will be.For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tructure, the response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depends on the response of the seismic wave.When the response of the input seismic wave to the structure is small, the larger the impact stiffness is, the greater the respon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is, and when the input seismic wave is more responsive to the structure,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each floor of the superstructure cannot be determined.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331,51278291,51478257)
【分类号】:TU3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飞;;隔震建筑物分隔缝构造的改进措施[J];建筑工人;2000年07期
2 王丽红,徐秀香;隔震结构的工程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张荫;杨增科;姚谦峰;张建;;基于全寿命的隔震结构费用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芳;;高层隔震结构体系的研究及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6 姚谦峰,夏禾;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1期
7 郑伟;隔震结构在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工程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2年04期
8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9 王成;隔震结构应用设计与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年08期
10 杨志勇,刘福义,范么清,金建敏;摩擦隔震结构中不同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黄小宁;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年
3 刘德稳;层间隔震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及性能化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4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5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徐扬;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冬梅;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的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陶欣欣;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石艳旺;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王兆j;大底盘隔震结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张立;高阻尼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龙刚;框架结构体系在被动控制下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8 常少兵;高层—剪力墙转换梁隔震结构精细化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9 袁超;某中低层隔震建筑不同设计方案下全寿命费用及保险费率对比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10 张恒;高层隔震结构整体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63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6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