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拟动力和拟静力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传统风格建筑 + 拟静力试验 ; 参考:《建筑结构》2017年22期
【摘要】:通过对一榀1∶2缩尺传统风格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进行拟动力和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传统风格建筑框架的地震反应、能量耗能、刚度退化及滞回性能等抗震性能。拟动力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地震波作用下,随着加速度的增加,结构的位移逐渐加大;不同地震波在相同峰值加速度的情况下,框架模型的位移时程曲线表现有差异,其中El Centro波影响最大,汶川波影响最小。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框架滞回曲线较为丰满,说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框架柱柱顶由于内插了方钢管柱,节点核心区的抗裂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节点刚性制约了梁柱节点的变形,从而提高了整个框架的抗震性能和变形恢复能力。
[Abstract]:The seismic response, energy dissipation,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hysteretic behavior of a traditional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model with 1:2 scale were studied by pseudo-dynamic and quasi-static tests.The results of pseudo-dynamic test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rame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cceleration under the same seismic wave, and the displacement time history curve of the frame model is different with the same peak acceleration of different seismic waves.Among them, El Centro wav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and Wenchuan wave has the least influence.The results of pseudostatic test show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frame is full,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frame has a strong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under low cyclic cyclic loading.Due to the square steel pipe column inserted in the column top of the frame column, the crack resistance of the core zone of the joint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deformation of Liang Zhu joint is restricted by the rigidity of the joint, thus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deformation recovery ability of the whole frame.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分类号】:TU37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璐;吴斌;李伟;赵俊贤;;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张兴虎;赵建德;史庆轩;侯炜;;一种多功能拟静力试验装置[J];结构工程师;2011年S1期
3 张扬;武振宇;;纵向板-矩形管节点拟静力试验的数值模拟(英文)[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0期
4 彭自强;葛翔;;火电厂预应力框架拟静力试验与推覆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徐金蓓;赵均;许洋;王浩;刘扬;;带边框约束的混凝土核心筒拟静力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6 王墩;赵海琼;吕西林;;建筑结构拟静力试验方法的加载制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7 吴炎海,程浩德;带开孔梁钢筋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夏樟华;宗周红;钟儒勉;;基于双向拟静力试验的钢筋混凝土箱型薄壁墩抗震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郭经峰;李升才;王文杰;;焊接复合箍筋柱蜂窝梁组合节点的拟静力试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海锋;罗永峰;李德章;丁大益;;合肥新桥机场航站楼大型箱形钢柱的拟静力试验[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怡思;张耀庭;徐茂华;;拟静力试验柱的数值建模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2 雷涛;傅毅;高品;;中式传统风格设计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借鉴与运用[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3 完海鹰;李娟;;半刚性钢框架的拟静力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施养杭;袁双喜;罗晓勇;;抗震拟动力试验的若干进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田石柱;赵桐;;位移保护下力控制拟动力试验方法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倪志伟;纪金豹;杜阳阳;;拟动力试验方法的发展与展望[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春侠;施楚贤;杨伟军;;模型房屋拟动力试验地震波的选取研究[A];砌体结构理论与新型墙材应用[C];2007年
8 何益斌;沈蒲生;;子结构法在结构拟动力试验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9 闫文中;卜立松;;小议拟动力试验问题[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10 朱本全;唐岱新;王凤来;张前国;李庆刚;薛宏伟;;砌体房屋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大鹏;远程协同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谭晓晶;大刚度试件拟动力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勋;开角缝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丁瑞彬;砌体精细化建模方法及砌体拟静力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邱文建;预制V型腹板的PSRC梁拟静力试验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4 房明;墙板-钢框架协同体系拟静力试验及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英;半刚性钢框架整体性能的有限元分析及拟静力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贾晓舜;装配式木框架结构消能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孔令俊;大型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拟静力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高平;拟动力试验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刘寒;六层装配式可调梁高节点空间钢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陈哲明;三层新型装配式平面钢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68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6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