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湿效应的北京城市公园边界景观设计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公园 + 温湿效应 ; 参考:《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公园的建设的增加,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同时公园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更多关注。公园绿地的降温增湿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温湿度,有利于提升公园绿地的舒适性。因此,研究公园边界的设计形式及其对温湿效应的影响,使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兼顾审美性与生态性,凸显了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边界空间小尺度的夏季温湿效应,于2015年7月至8月及2016年7月至8月对北京市边界空间较为典型的六个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边界空间下垫面组成将公园边界分为植物边界、水体边界、地形边界、铺装边界。同时对公园内外测点的温度、湿度进行实地测量,研究城市公园边界空间的降温、增湿作用,分析了不同类型边界温湿效应与边界宽度、植物覆盖率、植物群落结构、铺装面积比例的关系,探讨夏季边界空间温湿效应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设计策略。本研究对北京市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夏季降温增湿效应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四类边界空间在夏季降温增湿效应具体排序为:植物边界、地形边界水体边界铺装边界,降温增湿效果最强的是植物边界与地形边界,最弱的是铺装边界,其中甚至出现"升温减湿"的现象;(2)植物边界夏季的降温增湿效应主要受到植物覆盖率、边界宽度、植物群落结构影响,其中受到植物覆盖率影响最大..当植物覆盖率为67%~69%时,植物边界降温增湿作用出现明显变化;边界宽度对植物边界温湿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植物覆盖率67%以下的植物边界空间中;植物群落结构对降温、增湿作用均有显著影响,乔-灌-草复合结构的植物边界较乔-草结构边界具有更好的降温增湿作用。(3)铺装边界夏季的降温增湿效应主要受到植物覆盖率与铺装面积比例两种因素影响,其中受到植物覆盖率的影响较大:铺装边界的降温增湿作用均随植物覆盖率的增加而增强,植物覆盖率为13%以上时,铺装边界出现降温、增湿作用(测点的平均降温、增湿强度可稳定在0以上);铺装面积比例对铺装边界温湿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植物覆盖率35%以下的低覆盖率铺装边界空间中,其降温增湿作用随铺装面积比例的增加而减弱。基于以上结论,为有效提高北京城市公园边界空间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从而提升夏季高温时段城市公园的舒适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景观需求的边界空间设计提出以下策略:对于需营造较为通透的低覆盖率植物边界空间时(植物覆盖率67%以下)可将边界宽度设计为44m及以上;为面积较小、植物覆盖率较低的边界空间适当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对于宽度有限的边界空间,可将边界空间植物覆盖率至提升至67%以上;将铺装边界空间的植物覆盖率提高至13%;对于不具备种植条件的铺装边界空间,可降低铺装面积比例至87.0%以下。本研究依据对北京市夏季城市公园公园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的测量与分析,提出可将边界空间温湿效应最大化的设计方式,为充分发挥公园绿地边界处的生态功能具有指导意义,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boundary space of the city park ,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f the boundary space of the park .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reduction and moisturizing on the boundary space of Beijing city park is increased to over 67 % .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鹏;彭东君;张涛;王洪义;杨凤军;;沿河绿带不同郁闭度四季温湿效应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张艳丽;费世民;李智勇;孟长来;徐嘉;;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J];生态学报;2013年12期
3 吴菲;朱春阳;李树华;;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纪鹏;朱春阳;李树华;;城市河道绿带宽度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5 苗泳亚;;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方法的探究[J];现代园艺;2012年20期
6 晏海;王雪;董丽;;华北树木群落夏季微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苏泳娴;陈修治;黄光庆;张虹鸥;;基于TM遥感影像的广州市城区公园增湿效应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4期
8 纪鹏;朱春阳;高玉福;李树华;;河流廊道绿带宽度对温湿效益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2年05期
9 纪鹏;朱春阳;李树华;;城市沿河不同垂直结构绿带四季温湿效应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2年03期
10 张洁;杨阳;王];;城市公园灰空间研究——以哈尔滨太阳岛公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邱海玲;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及绿地降温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2 晏海;城市公园绿地小气候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霞媚;城市综合性公园中主要园林要素边界植物景观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红娟;石家庄市绿地秋季温湿效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何亮;城市不同功能类型绿地的降温增湿和空气净化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姜文哲;城市公园绿地边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5 鲍风宇;北京市典型城市绿地及绿道的生态保健功能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常亚兰;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边缘空间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琛;北京地区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禹忠云;街旁绿地边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苏薇;开放式城市公园边界空间设计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07年
10 向岚麟;园林中的边缘空间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83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78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