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半刚性连接 + 隅撑支撑 ; 参考:《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支撑钢框架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抗震结构体系,因为它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大以及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使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传统钢框架结构的设计中,通常将梁柱连接假定为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但在实际工程中,梁柱节点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刚性连接。隅撑作为一种新型的耗能支撑构件,不但继承了中心支撑刚度大的优点,并且克服了偏心支撑以牺牲主体构件来耗能的缺点。隅撑支撑钢框架结构的形式是隅撑一端与梁连接,另一端与柱连接;斜支撑一端与隅撑相连,另一端与梁柱节点相连。在此类结构体系中一般把隅撑设计成耗能部件,在弹性阶段,隅撑为整个结构提供侧向刚度,从而满足钢框架结构的侧移要求;当承受罕遇地震作用时,隅撑率先进入非弹性阶段,通过塑性变形来进行耗能,并先于主要构件屈服,从而保护结构免于严重破坏。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则结合了半刚性连接和隅撑支撑的优点,抗震性能优越。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协同工作的性能,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根据某参考文献中所做的拟动力试验,使用SAP2000建立与试验中相同的半刚接钢框架模型,并做弹性时程分析;然后把数值模拟结果同参考文献中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正确性。2、正确建立模型的前提下,在半刚接钢框架中添加支撑构件,进而建立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做罕遇地震下的Pushover分析,研究此类结构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接着又探讨了不同初始转动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支撑半刚接钢框架的耗能能力,由此进一步证明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的优越性。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布置形式的隅撑支撑半刚接钢框架做了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并分别从基底剪力、顶点位移、层间剪力、层间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等几个方面做了对比,从而找出隅撑构件的最优布置形式。
[Abstract]:In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steel frame structure ,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 high strength , large ductility and quick construction speed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39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武,孙犁;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2 蔡益燕;谈谈梁与柱的半刚性连接[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3年12期
3 石文龙;叶志明;李国强;;半刚性连接框架的试验研究进展(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4 于鹏;胡新丽;;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东建材;2010年10期
5 王新堂;半刚性连接三维梁系钢结构弹性分析的普遍模型[J];空间结构;2002年02期
6 叶学林,周瑞忠;半刚性连接压杆的稳定计算公式[J];福建建筑;2003年S1期
7 周瑞忠,尹志刚;半刚性连接框架的变形特点和截面内力计算[J];钢结构;2003年06期
8 刘清平,王静峰;梁柱半刚性连接组合钢框架分析初探[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叶康,李国强,张彬;钢框架半刚性连接研究综述[J];结构工程师;2005年04期
10 周学军,张祥龙;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稳定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完海鹰;方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2 王书报;杨家录;;具有半刚性连接结构的内力计算[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3 舒兴平;胡习兵;向芳;丁国强;;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综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新堂;李晓娟;李俊华;;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支撑体系的极限承载力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程睿;崔佳;龙莉萍;;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及近似计算[A];钢结构工程研究(四)——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祥龙;周学军;;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稳定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皮海平;何建勤;刘坚;周观根;何林;;半刚性连接钢结构研究进展[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俊平;王孟鸿;邓立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地震反应时程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舒兴平;胡习兵;向芳;丁国强;;钢框架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综述[A];200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宋庆彦;龙莉萍;崔佳;韦松;;梁柱带双腹板顶底角钢半刚性连接的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超千米深井施工迈步吊盘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刘伟;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设计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16年
3 完海鹰;钢结构半刚性连接体系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顾正维;钢结构半刚性连接的非线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刘曙;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弹塑性性能及热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彭晓彤;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滞回性能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胡习兵;半刚性连接平面钢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卢小松;梁柱半刚性连接的M-θ关系及其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清平;水平荷载作用下半刚性连接组合梁框架的实用设计方法[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李文岭;钢框架梁柱弱轴半刚性连接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长姣;半刚性连接平面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灿;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同泽玮;基于半刚性连接的钢折梁—混凝土柱结构计算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冯俊彪;平端板半刚性连接钢框架二阶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李鑫海;钢框架梁柱T型钢半刚性连接节点力学性能试验及数值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宋惠峰;梁柱半刚性连接的RCS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7 许亚红;钢结构中柱脚的力学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8 鲍盈盈;钢框架半刚性节点动力分析与性能优化[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9 李瑾;新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孙章腾;隅撑支撑半刚性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26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2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