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地与空间权威运作——一个土地政策视角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的解释框架
本文选题:空间形态演变 + 大城市边缘区 ; 参考:《城市规划》2017年03期
【摘要】:提出了以"争夺和实现土地发展权"为核心内容的"争地"的概念,并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大城市边缘区实际情况与特殊性,提出国家-集体-市场关系的理论命题,用于分析争地过程中各争地主体之间的行动与互动关系。由此进一步提出了"空间权威"的核心概念,并建立起相应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与机制。从中发现,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是国家、集体与市场争夺土地发展权即争地的历史,国家、集体与市场之间基于空间权威的运作过程决定了争地的胜负,并导致了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相应的空间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land contention", which takes "contending and realizing the land development right" as the core content, and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marginal areas of big cities on the basis of state-social relations. The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f the state-collective-market relationship is put forward to analyze the ac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competition. Therefore, the core concept of "space authority" is put forwar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to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in the marginal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marginal region is the history of the state, the collective and the market for the land development right, and the oper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patial authority between the country, the collective and the market determines the victory or failure of the dispute. And l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恬;任磊;;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的回顾与展望[J];规划师;2012年02期
2 张鹏举;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规律及其控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3 熊国平;杨东峰;;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J];华中建筑;2009年11期
4 孙赫;周立军;;中国高校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形态演变[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5期
5 戚骁锋;;西安西大街改造空间形态演变探析[J];科技信息;2013年22期
6 钟红梅;试论株洲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关系[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7 刘晓芳;;福州港口发展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J];福建建设科技;2007年01期
8 邢尚青;;交通走廊地带城镇形态演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S2期
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J];新建筑;2006年03期
10 王乐;梁江;;单位大院的形态演变模式分析[J];华中建筑;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雅妮;;古村落形态演变对传统居住生态的影响初探——以下苇甸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2 张鹏举;白丽燕;额尔德木图;;面对文化遗产的思考——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演变课题组调研报告之续篇[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熊忻恺;;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晓恬;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锦;基于Mapping的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要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翔;近代大连城市形态演变研究(1898-1945)[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朱楚楠;工商业变迁影响下的旧城形态演变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李婕;高原坝区城市近郊村庄形态演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杨雪;区域交通系统及经济布局与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陈烨;京津冀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7 李大伟;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陈涛;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张帆;社会转型期的单位大院形态演变、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东南大学;2004年
10 肖秋云;九江市主城区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836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36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