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吹填人工岛地基钙质粉土夹层的渗透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8:06

  本文选题:钙质粉土 + 渗透系数 ; 参考:《岩土力学》2017年11期


【摘要】:南海吹填钙质土地基中含有多层粒径小于0.075 mm的细颗粒钙质粉土夹层,这些粉土夹层的渗透性对人工岛地下淡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室内变水头试验研究了钙质粉土渗透系数与干密度、初始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论证了Samarasinghe与Mesri公式在计算钙质粉土渗透系数上的可靠性;通过静态氮吸附试验对渗透试验前、后钙质粉土的孔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钙质粉土的渗透系数在初始含水率相同时随着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干密度相同时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在饱和时渗透系数达到最大;Samarasinghe与Mesri公式对钙质粉土渗透系数的计算具有较高精度;钙质粉土为大孔材料,渗流作用下使更多的微孔和介孔转变为大孔,孔隙类型以一端开口的均匀圆筒形孔为主。研究成果可为南海的人工吹填岛地下水渗流场的计算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There are many layers of fine grained calcareous silt intercalations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0.075 mm in the ground filled with calciu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permeability of these silt interlayers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underground fresh water on artificial island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dry density and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calcareous silt was studied by laboratory water head test, and the reliability of Samarasinghe and Mesri formula in calculating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alcareous silt was demonstrated. The pore siz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lcareous silt before and after permeation test were analyzed by static nitrogen adsorp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alcareous silty soi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dry density whe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s the same, an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at the same dry density.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alcareous silt reached the maximum when saturated with the formula of Samarasinghe and Mesri, and the calculation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calcareous silt was highly accurate, and that of calcareous silt was macroporous material, and more micropores and mesoporous cells were transformed into macropores under the action of percolation. The pore type is the uniform cylindrical pore with one end ope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seepage field in artificial filling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科技部973计划课题(No.2013CB956104)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572297,No.41572304,No.4137231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4BAC01B01)~~
【分类号】:TU4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永年;赵钟棋;;用小井渗入法测定土壤渗透系数的几种方法比较[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09期

2 袁辛荣;;对本刊1960年第2期“有关计算渗透系数与单位ng水量的几个常用公式制表介绍”的意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5期

3 邓惠森;;岩土层垂向渗透系数与径向渗透系数[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4 张道勇;渗透系数尺度效应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张贵金,徐卫亚;岩溶坝区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王钊,庄艳峰,李广信;单井现场测量渗透系数[J];工程勘察;2003年04期

7 张宜虎,杨裕云,王亮清,尹红梅;确定堤坝工程地基渗透系数的敏感分析法[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8 邓友生;何平;周成林;李宜池;房建宏;黄世静;张清华;;含盐土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9 王万杰;束龙仓;王志华;;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2期

10 褚学伟;綦娅;;确定渗透系数的地下水位计试验法[J];地下水;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朱亚;葛晓光;李成明;韩东亚;;淮北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粒度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周鹏鹏;李国敏;石景熙;时公玉;巫润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地下水封洞室涌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李振;骆亚生;刘金禹;;岩芯渗透系数的一种测定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成柱;周志芳;;基于Monte-Carlo法的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随机性模拟[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刚;陈亮;陈建生;许波琴;;基于竖管法和微水试验相结合的探测砂土渗透系数的方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加祥;张文泉;李白英;肖洪天;;煤层底板岩体导水破坏判据的探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腾;基于逆序贯模拟及相关概率场方法的非高斯渗透系数场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孙蓉琳;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张乾飞;复杂渗流场演变规律及转异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斯美;河流淤塞—反淤塞对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刘慧中;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蒙蒙;泾阳县南塬黄土边坡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4 倪春雷;腐蚀—应力—温度耦合作用下水泥土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5 章凌峰;城市固体垃圾材料的渗透特性与渗透机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广朋;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及渗漏水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7 蒋卫威;北洛河潜流带渗透系数与水交换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河貌地形的响应关系[D];西北大学;2016年

8 余姝萍;砂柱中渗透系数及水气运移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罗琳;水物理化学作用下渭河河床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高敏;半干旱地区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37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37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