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35钢速率相依疲劳损伤的密度法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Q235钢 + 应变速率 ; 参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工程中的材料,由于加工过程、外部载荷与温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材料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微观上通过微孔洞与微裂纹的形式表现出来,孔洞与裂纹持续扩展后,将会演变成宏观裂纹。而宏观裂纹的出现,也代表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大大弱化了,具体表现为强度、刚度以及断裂韧性的降低,进而削弱其结构强度,缩短其使用寿命。这种在断裂破坏前材料性能就逐步劣化的现象被称为损伤。经过大量事实发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损伤,损伤累积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材料的失效破坏。由于金属材料在国防和民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其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力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因此对金属材料疲劳损伤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力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在化工、轻纺、建筑、机械等行业以及日用品工业中,愈来愈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金属材料,通过疲劳损伤实验,研究其材料性能随应变速率、载荷频率、应力/应变水平和加载时间等因素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金属速率相依型疲劳损伤演化本构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构件的损伤程度,从而达到预估其剩余寿命的目的。同时运用密度测试法,建立起不同应变速率下的金属损伤与材料内部密度变化之间的联系,本文的工作,对深入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能、合理并高效利用金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较大的工程价值。本文以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A220)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2015]269号)为背景,对不同应变速率下的Q235钢进行了速率相依型的密度法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国内外文献对Q235钢疲劳损伤的研究成果及现状,分析影响Q235钢试件疲劳损伤的主要因素,将速率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并从细微观的疲劳损伤演化机理分析入手,推出基于应变速率的疲劳损伤演化律。(2)在CMT5105万能电子试验机上,实施不同荷载、不同循环次数的试验方案。在试验过程中,主要通过力的控制来实现这些试验方案。通过控制,载荷以一定的速率施加。每次循环的载荷幅值增加1-2kN左右,在试件从弹性变形开始,经历屈服直到最后试件拉断为止的过程中逐渐增大。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对试件反复进行加卸载试验,卸载最小值为10N。每个试验方案至少进行3次,最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结合疲劳试验的数据,与文献所得到的损伤演化模型的相关参数绘制成图表,再根据损伤演化特征,进一步给出更符合实际的损伤演化律并逐步确立其参数。(3)对拉断的试样进行机械加工,将加工好的试件置于精度为0.1mg的Mettler的UMT2型超微量电子天平上称量并记录,得到不同比重比下的损伤量。在此基础上画出损伤值D与密度ρ的关系曲线,再与参照文献中密度测损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并对损伤-密度曲线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4)使用金相镶嵌机对试件进行镶嵌,并置于徕卡高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比未受疲劳损伤的图像,对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选取方案中富代表性的损伤试样,通过扫描电镜更近一步观察微观组织的变形特征,分析其变形机理。并结合文献中的疲劳损伤断裂形式及断口综合分析,更深入地研究应变速率对材料内部组织结构乃至于密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密度测试法,为不同应变速率下的Q235钢疲劳损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一步了解了金属内部微观组织机理及其力学性能方面的变化,为以后相关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fatigue damage of metal material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fatigue damage of steel materials . In this paper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 value D and density 蟻 is studied by means of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5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永利,孙伟;砼材料非线性多级疲劳损伤方程的建立[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吴维青;李军;;福建莆田2013年8月系列地震的疲劳损伤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3 杜洪增,田秀云,周煊;疲劳损伤阀值研究[J];航空学报;2003年03期
4 姜风春,刘瑞堂,张德驺;一个基于能量原理的疲劳损伤函数[J];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 乐晓斌;用剩余疲劳损伤强度预测机械零件疲劳可靠度及寿命的方法[J];机械强度;1996年01期
6 胡俏,,柴天佑,徐灏;疲劳损伤在线预报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1996年06期
7 阳光武,肖守讷,金鼎昌;基于分段S—N曲线的频域疲劳损伤估计[J];机械强度;2005年04期
8 白嘉楠 ,陈其善 ,殷尔禧 ,朱启鑫;门槛区疲劳损伤模型——(Ⅰ)剪切滑移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9 朱明程,刘西拉;水泥砼路面的疲劳损伤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3年01期
10 谢里阳,吕文阁,师照峰;两级载荷作用下疲劳损伤状态的试验研究[J];机械强度;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廷良;王德俊;杨化仁;;45钢疲劳损伤及热处理恢复机理的实验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2 马宝钿;杜百平;朱维斗;李年;;电阻法检测疲劳损伤及预测修复效果探讨[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3 刘逸平;何庭蕙;黄小清;汤立群;;基于耗散能原理的冲击损伤与疲劳损伤耦合分析[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吴志学;;基于短裂纹演化行为的疲劳损伤参数研究[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葛森;李仲;张积广;陈莉;白生宝;;广布疲劳损伤对加筋板剩余强度的影响[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维青;;材料表面及界面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描述研究[A];首届全国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郭力;李兆霞;陈鸿天;;大跨度钢桥疲劳损伤研究的有限元方法[A];振动工程学报(工程应用专辑)[C];2001年
8 薛景川;弓云昭;;结构初始广布疲劳损伤发生预估的概率模型[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9 干瑞杰;李超;杨文俊;张亦良;;疲劳损伤的磁记忆可行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钊;李国峰;于翠;李唐;;扭力梁关键点的应变数据分析[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继承;压电阻抗技术及其在铝合金疲劳损伤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源;FRP船舶机械连接接头疲劳损伤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蒙;钢结构构件拉—压疲劳损伤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申亚州;基于宽带应力的疲劳损伤分析及功率谱预测方法[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4 肖敏;Q235钢速率相依疲劳损伤的密度法试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5 姬元辉;基于隶属函数的机械结构疲劳损伤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涛;基于载荷次序效应的疲劳损伤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7 周巍伟;深海悬链线立管涡激疲劳损伤预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孙鹏;疲劳损伤材料剩余强度测量的弹性模量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杨文智;45~#钢试件疲劳损伤电热修复的试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栾旭光;基于神经网络的桥梁疲劳损伤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1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5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