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武安市景观安全格局研究
本文选题: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 MCR模型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12期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采虽然使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景观安全格局破坏。以资源型城市武安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和最小阻力模型,确定武安市的"生态源"和"干扰源",构建综合阻力面,提取重要生态廊道,分析其景观安全格局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源"集中分布在武安市西部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分布较少且连通性差;(2)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阻力值较大,交通建设对生态过程扩展起阻碍作用;(3)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特征明显,南、北氵名河连贯东西,南北方向因生产建设干扰强烈出现断层;(4)矿区周围生态用地破碎严重,应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矿区规划相结合,整体上保护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Abstract]: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mak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but it also cau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urce-sink" and the minimum resistance model, the "ecological source" and "interference source" of Wuan city were determined,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surface was constructed,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corridor was extracted, and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sourc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west nature reserve of Wuan city, and the ecological resistance value of the mining area of mineral resources is higher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s with less distribution and poor connectivity. Traffic construction hinders the expansion of ecological process. (3) the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 network is obvious, and the ecological land around the mining area is broken seriously, with a link between east and west of the south and north rivers, and a fault in the north and south direction because of the strong interference of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ining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mbined to protect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s a whol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571507)
【分类号】:TU98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津达;董建文;李宁;;医院声音景观的设计——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声音景观改造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2 柯美红;东山县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谢双喜;林媚珍;马秀芳;;广州市花都区景观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科学;2007年01期
4 曲晨晓;;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景观协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7年04期
5 王庆;;园林景观对房地产的影响[J];住宅科技;2008年01期
6 康宁;李树华;李法红;;园林景观对人体心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8年07期
7 蔡学林;廖为明;张天海;李小毛;陈飞平;邓荣根;;森林声景观类型的划分与评价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李厚增;林文鹏;温家洪;施敏琦;;上海市闵行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9 胡冰殊;曹广超;马燕飞;;黑河源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02期
10 刘永娟;;上海城市景观格局分析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滨章;李婷婷;;从《欧洲景观公约》看我国景观的安全与保护[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赵洁;林箐;;对当代纪念性景观“纪念性”表达的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捷;唐文跃;张宏磊;;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现象的测量[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露;谢冶凤;张玉钧;;村镇景观乡土性特征探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5 张波;王芳;;走向复合的城市生态廊道——洛阳市生态廊道限建区规划思路的转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6 何洁妍;;战略规划引领下的广州市生态廊道规划与实践[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7 王原;陈鹰;张浩;黄磊昌;李敬;王祥荣;;面向绿地网络化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方法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新宇;;城市生态廊道用地的规划控制与策略——以《绿色南京》雨花板桥片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邱斓俊;裘鸿菲;;重构城市“绿色”网络——废弃铁路景观的更新设计[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青;胡玉敏;陈玲;陈志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生态廊道兴起不可忽视专业环节[N];中国花卉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刘丽芝;让生态廊道“保护”快速线[N];广东建设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裴其娟;两环十七放射 打造生态廊道[N];郑州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龚金星 曲昌荣;生态廊道为城市添绿留白[N];人民日报;2013年
5 撰稿 吴涛;“七河八岛”,复合型生态廊道[N];扬州日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生态廊道建设诠释担当和作为[N];郑州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吴兆U,
本文编号:1895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89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