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光热的地下空间太阳能烟囱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太阳能 + 传热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18期
【摘要】:提出了将太阳能烟囱效应与太阳能光伏光热(PV/T)技术相结合来强化地下空间通风的技术措施。为研究该通风模式的影响因素,基于质量和热量平衡理论,建立了风井通风性能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换热器管排数、风井高度、热水水温和流速对通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风井内换热器存在最大有效管排,管间距为0.032、0.038、0.047 m时换热器的最大有效管排数分别为9、13、18,在有效管排数范围内,随着管排数的增加风井出口温度升高,通风量先增大后减小;空气质量流量随着风井高度增加、热水温度升高明显增大,随着热水流速增大而缓慢增大;风井出口空气温度随着风井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热水温度升高、流速增大而升高。最后,通过拟合得到计算风井空气质量流量的经验公式。
[Abstract]:Combining solar chimney effect with solar photovoltaic PV / T technology to enhance ventilation in underground space i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enti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ss and heat balance,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of air wel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ube discharge of heat exchanger, height of air well, temperature of hot water and velocity of water on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effective tube row exists in the air well heat exchanger, and the maximum effective tube row number of the heat exchanger is respectively 9 ~ 13 ~ 18 when the tube spacing is 0.032 ~ 0.038 ~ 0.047 m, and the outlet temperature of the air wel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ipe discharge number. The air mass flow rate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height of the air well, and increases slow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velocity of the hot water,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at the outlet of the air well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of the air well. With the increase of hot water temperature, the velocity of water increases. Finally, the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air mass flow in air well is obtained by fitting.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建筑环境与能源高效利用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项目(2015TD0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488)
【分类号】:TK519;TU9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A.H.Monnikhof,马积新,丁济新;荷兰利用地下空间前途的可行性研究[J];地下空间;2000年03期
2 王保勇,侯学渊,束昱;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J];地下空间;2000年04期
3 路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地下空间[J];铁道建筑;2001年05期
4 周占学,和迎新,贾连忠;地下空间的发展及利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初建华;地下空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S1期
6 ;地下空间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7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8 章崇任;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建设科技;2004年07期
9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二)[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10 Monique LABBE;巴黎地下空间计划——重点发展复合式基础设施的远大前景[J];地下空间;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国;;地下空间项目编制技术策略思考[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敏刚;张旭;;利用地下空间通风对空气降温的数值模拟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侯学刚;王超;孙晓洪;;天津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模式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漆长德;;论地下空间的权限和管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黄龙元;冯贵申;温彦良;;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李孝娟;顾新;张建荣;;实现地下空间从“点”到“网”的转变——以深圳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军;刘全海;过显中;;常州市地下空间数字化测绘与建库[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地下空间工程防水与渗漏治理技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A];防水工程与材料《会讯》第4、5期(总第130期)[C];2012年
9 赵_g;;天津西站地下空间产权划分方案研究[A];201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钱七虎;陈晓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安丰;地下空间:城市建设新资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2 同济大学教授 束昱;我国亟待建立地下空间管理机制[N];建筑时报;2007年
3 记者 李荣;地下空间安全相关立法欠缺[N];法制日报;2008年
4 江苏省南京市国土资源局 于志勇 黄勇 唐玉林;对地下空间土地供应与登记的探索[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5 记者 江致礼;地下空间将成开发新亮点[N];首都建设报;2009年
6 ;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N];解放日报;2009年
7 广东建设报记者 黄穗诚 通讯员 胡X 慧;为地下空间确权奠定基础[N];广东建设报;2010年
8 记者 李丹丹;昆明“地下城市”有模有样[N];昆明日报;2010年
9 宋婧;市领导会见香港客商 探讨利用地下空间[N];常州日报;2011年
10 周烨 记者 樊金钢;公共地下空间禁设托儿所养老院[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静莉;长春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岩土体可利用性分析与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2 郑怀德;基于城市视角的地下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星;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王敏;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王龙;地下空间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王永良;西安明城区内钟楼地区地下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莎莎;上海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及管理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周维;上海市地下空间立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彭莲;山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德轩;沈阳市地下空间政策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展炜;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田育民;空间异质性对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31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3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