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研究
本文选题:建筑能效 + 路线图 ; 参考:《长安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建筑的运行能耗约占全社会用能的三分之一,同时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用能领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能耗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因而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仍然是今后节能工作的重点。陕西省在圆满完成了建筑节能“三步走”的任务之后,对于今后建筑节能工作如何开展急需进行切实可行的明确规划。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根据陕西省气候状况和建筑节能现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对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运用DeST能耗模拟和边际效益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陕西省经济最优的新建建筑节能率提升梯度,并与德尔菲问卷法的调研结果进行验证,对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升梯度做出合理设定:居住建筑:到2020年,西安地区全面执行75%的节能标准,寒冷地区(西安地区除外)开始执行75%节能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开始执行65%节能标准;2025年,西安地区全面执行超低能耗节能标准,寒冷地区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部分建筑开始执行超低能耗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全面执行65%节能标准,部分建筑开始执行75%的节能标准;2030年,全省所有居建全面执行超低能耗标准。公共建筑:2020年,西安地区全面执行70%节能标准,其他地区开始执行70%节能标准;2025年,西安地区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其他地区全面执行70%节能标准,部分建筑开始执行75%节能标准;2030年,所有公建全面执行超低能耗标准。运用德尔菲专法对陕西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建筑碳排放指标、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和装配式建筑等建筑能效相关指标的提升梯度进行设定。以西安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建筑比例提升梯度为例:到2020年,节能建筑占比超过7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比例(以2016年为基准)25%;到2025年,节能建筑占比超过8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比例(以2016年为基准)40%;到2030年,节能建筑占比超过9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比例(以2016年为基准)55%。各其它指标提升梯度的设定结合各地区自身情况得出各自合理的提升梯度。根据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结合陕西省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利用德尔菲法建筑能效提升支撑体系进行了定性研究,对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支撑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建议: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支撑体系应由政策制度、技术、经济、能力和市场五个体系构成;近期应加强经济激励措施,推动节能改造向绿色更新转变,技术方面充分进行方案比选。远期应加强技术投入,建立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制度。本文首次采用能耗模拟与边际效益分析相结合的定量研究与德尔菲法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为建筑节能规划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基于陕西省建筑节能现状的充分调研,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的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梯度和陕西省建筑能效提升支撑体系,为陕西省建筑节能“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乃至未来更远时期建筑节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ergy - saving and energy - saving in Xi ' an area ,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energy - saving standard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 In the year of 2030 , the energy - saving standard of 75 % is fully implemented in Xi ' an area . In 2030 , the energy - saving standard is fully implemented in Xi ' an area . 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upport system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simulation and marginal benefit analysis ,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upport system in Shaanxi Province .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111.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凌;张川;李宏军;;2015年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6年10期
2 刘刚;彭琛;刘俊跃;;国外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J];建设科技;2015年14期
3 武涌;侯静;徐可西;李轶楠;;中国建筑能效提升体系的研究[J];建设科技;2015年12期
4 侯静;武涌;刘伊生;李轶楠;徐可西;;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相关问题研究[J];建设科技;2015年12期
5 张时聪;陈曦;徐伟;;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实践[J];建设科技;2014年22期
6 彭月兰;迟美青;;节能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税;2014年09期
7 余少华;吴廷楹;;德尔菲法在水利枢纽工程景观桥方案比选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8 张时聪;徐伟;姜益强;冯威;孙德宇;刘志坚;;“零能耗建筑”定义发展历程及内涵研究[J];建筑科学;2013年10期
9 江亿;彭琛;燕达;;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路线图[J];建设科技;2012年17期
10 黄开正;肖宏;;建筑再生材料用作路基填料的CBR试验研究[J];建设科技;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玮;龙惟定;刘仲英;;上海未来住宅建筑能源需求预测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蒲清平;城市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宁志海;西安地区住宅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的技术可行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邓芳;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精神卫生立法评价指标框架[D];中南大学;2014年
3 刘钟;基于能耗模拟的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审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侯子雯;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评价指标体系及政策建议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王磊;德美两国建筑节能立法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张琦;北京市建筑节能规划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陈浮;西安市建筑能耗动态分析及供热发展负荷预测[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5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5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