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岩体质量等级分类预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30 17:16

  本文选题:隧道地震波勘探 + 岩体质量分类预测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为准确地预测前方岩体质量,提出基于隧道地震波勘探系统和可拓理论的岩体质量等级分类预测方法。通过对数百例典型地震波探测数据的系统收集与归类分析,遴选出隧道地震波勘探系统可有效识别的、可表征岩体质量等级的物理力学参数作为分类预测指标,并根据隧道地震波场响应特征,提出岩体质量分类预测指标体系的分级标准,建立隧道岩体质量等级分类预测的物元可拓模型。通过TSP探测技术获取预测指标取值,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利用简单关联函数法确定预测指标的权重。研究结果表明:岩体质量分类预测结果与属性识别模型、GA_SVM评价结果及现场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施工阶段的岩体质量等级预测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forward rock mass quality, a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method of rock mass quality grade based on tunnel seismic wave exploration system and extension theory is proposed. Through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hundreds of typical seismic wave detection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tunnel seismic wave exploration system can be recognized effectively, and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which can represent the grade of rock mass quality can be used a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index. According to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unnel seismic wave field,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rock mass quality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index system is put forward, and the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odel of tunnel rock mass quality classification prediction is established. The value of prediction index is obtained by TSP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the dimensionless processing is carried out, and the weight of prediction index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simple correlation fun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rock mass quality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field conditions of attribute recognition model,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are verified. A prediction method of rock mass quality grade can be used in construction stag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036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09129)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649121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4EEQ002)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6GN026)~~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明非;姚善发;柳群义;;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定权的岩体质量分级[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4期

2 丁向东;吴继敏;;岩体质量模糊分类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年03期

3 谢怀前;许模;叶志平;魏云杰;;修正Z系统在坝区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4期

4 涂齐亮;王清;;模糊综合评判在岩体质量分类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07期

5 邓立志;胡全舟;许万忠;;洞室岩体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浅析[J];国土资源导刊;2007年02期

6 康小兵;许模;陈旭;;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法及其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4期

7 文畅平;;基于属性数学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J];水力发电学报;2008年03期

8 赵志俊;汪明武;王丽君;;岩体质量等级评价的改进集对分析模型[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姚银佩;李夕兵;宫凤强;彭康;;加权距离判别分析法在岩体质量等级分类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10 姚舜;;地下水封洞库岩体质量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建设;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辉;季惠斌;晏鄂川;杨举;;地下水封洞库岩体质量的可拓评价模型[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宗自华;陈亮;陈强;魏云杰;王锡勇;王驹;;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表岩体结构与岩体质量相关性及其应用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陈德基;刘特洪;;岩体质量评价的新指标——块度模数[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4 尚彦军;史永跃;袁广祥;孙元春;;花岗岩中结构面分布及其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卢书强;巨能攀;许模;邓辉;;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尚彦军;史永跃;袁广祥;孙元春;;花岗岩中结构面分布及其在岩体质量评价中的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7 孙瑜;付海新;;模糊数学在工程岩体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静;;井间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岩体质量分析[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马行东;彭仕雄;肖强;唐洪武;张炼兴;;西南某电站重力坝坝基开挖岩体质量评价与坝基问题处理探讨[A];2010四川省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明;长白山龙门峰高陡边坡岩体质量评价[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亚辉;岩体结构均质区划分及岩体质量评价风险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苗;岩体质量分级的程序设计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3 王建国;石灰岩岩体质量分类与抗剪强度取值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晨;金沙江叶巴滩电站岸坡深部变形破坏岩体质量分级[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5 张晓勇;基于可拓法的惠州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库址岩体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彭振华;锦州天桥拟建LPG洞库场地岩体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本文编号:1956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56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