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本文选题:工业遗产 + 研究发展 ; 参考:《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国内涌现出一定的闲置工业建筑和产业遗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工业遗产的研究中来。自2006年后,工业遗产研究进入主题化研究阶段,最大的特征是朝着"体验"的主题方向发展,摆脱了单一博物馆再利用模式,走向了多元综合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形成了一些"精细化"的研究方向,也出现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协同的发展趋势。但研究工作还存在学科构成单一、研究对象时空分布不均衡、工业遗产管理研究不足的问题。在指出未来工业遗产研究发展的方向后,反思研究工作如何能够在商业过度复制的"绅士化"背景下平衡各方权益,从而为解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 certain number of idle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industrial relics have emerged in China.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invested in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nce 2006, th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theming research, 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which is to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experience", to get rid of the reusing mode of single museum, and to develop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 multiple and comprehensive ways. Some "fine" research directions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 coordination has also appear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work, such as single subject structure, uneve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industrial heritage management. After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we reflect on how research work can balanc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n the context of "gentrification" of excessive commercial replic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practical issue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41671524)
【分类号】:TU984.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辉;周武忠;;我国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利用研究述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年08期
3 陆邵明;;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规划师;2006年10期
4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02期
5 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上篇)[J];建设科技;2007年11期
6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彭文洁;;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5期
7 张京成;;我国工业遗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几点思考[J];科技智囊;2008年12期
8 王丽;洪明强;;“鞍山工业遗产”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9 翁林敏;王波;;后工业时代无锡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J];建筑师;2008年06期
10 章熙军;汪永平;;南京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J];江苏建筑;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红;;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工业遗产再利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强;袁剑华;;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Eusebi Casanelles i Rahola;;二十一世纪关于工业遗产的思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邓春太;;工业遗产调查与评价方法初探——以南京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谭超;任福君;;我国工业遗产中潜在科普设施利用初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葛天阳;;选择合适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推动成功的工业遗产复兴[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齐奕;丁甲宇;;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以武汉市现代工业遗产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怡丽;董卫;;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探索——以黄浦江沿线工业遗产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9 周威;陈畅;;“华山1914”对天津工业遗产创意类保护利用的新启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10 李剑波;;北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及探索[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秋佳 整理;抢救工业遗产 留住时代记忆[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本报实习生 王杰 本报记者 高志顺;工业遗产:值得珍惜的文化记忆[N];河北日报;2008年
3 记者 邓国芳;杭州握紧工业遗产重生的钥匙[N];杭州日报;2008年
4 陈红卫 李传伟;我市首次工业遗产普查启动[N];商洛日报;2008年
5 延廷 春华;济南市政协建言 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N];联合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超;我市工业遗产图录正式“出炉”[N];兰州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柳青;“阅读城市”少不了工业遗产[N];中国财经报;2009年
8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陈飞;我省启动工业遗产专项调查[N];湖北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叶娟娟;城市,请留下工业遗产“样本”[N];河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顾咪咪;工业遗产首次作为专类进行保护[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燕;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无锡近代工业遗产试论[D];扬州大学;2008年
2 王川;天津近代优秀工业遗产改造与利用浅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王月;城市工业用地重组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D];天津大学;2008年
4 汪瑜佩;上海工业遗产的再利用[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旎;上海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基本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胡刚;城市工业遗产的创意开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袁筱薇;维护再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与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郑彦洁;新旧之间[D];四川大学;2007年
9 解翠乔;保护与复兴:工业遗产的环境重塑与活力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0 夏洪洲;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真实性保护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977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7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