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建筑空间演化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 + 绿色建筑 ; 参考:《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Abstract]:Green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w-carbon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law of green building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olicy of green building, and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ty development and space planning.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spatial corre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o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showing obvious polarization and diffusion benefits. Small-scale spatial analysis can more accurately reveal the clustering effect and uneven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building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green buildings have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le effect, and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is obvious. But at present, the spatial positive effect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urban spatial scale.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green building presents a point-axis development model of polar core and circle layer, and it diffuses from the economic or administrative high-energy level area to the low-energy level area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green building shows isomorphism in different scales, but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diverse in type, by organizing all kinds of resource elements, and then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in the whole region by circle diffusion and the function of axial zone. (4)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green building is isomorphic on different scales, but its types are various. A diamond-shaped cluster structure centered on several polar nuclei or subnuclei has been form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
【分类号】:TU201.5;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曲云;范伟;;空间尺度的创新表达[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年03期
2 王益;吴永发;;传统建筑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12年S1期
3 胡炜绮;张军;;空间尺度我作主[J];城市住宅;2003年07期
4 刘阳;体验与交融——领悟建筑空间[J];华中建筑;2003年05期
5 ;激进、仪式、自在的空间尺度[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年06期
6 骆萌;;空间的尺度与比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7 陈贝贝;杨剑;;论空间与场所[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8 王雪琳;;空间尺度与形式——如何将有限的空间无限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0期
9 郑涛;张星鑫;王征;;浅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顺序和弹性[J];四川建筑;2010年06期
10 罗显正;;不同空间尺度多中心城市区域规划探讨[J];城乡建设;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文敏;;植物与艺术[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文丽;陈长久;;浅谈建筑的内部空间[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公众参与增强景观归属感[N];中国花卉报;2011年
2 董国艮;城市的空间尺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命[N];联合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宋立民;春秋战国时期室内空间形态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魏泽崧;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纪超;基于寻路体验的医院门诊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徐晓伟;磁县北贾壁村空间形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孟庆忠;解析城市空间尺度与传统建造特征[D];南京大学;2014年
4 张兆宇;国内高校教学楼灰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罗仁明;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滨水区植物空间尺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杨之成;售楼中心空间尺度与消费心理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7 赵倩倩;中国传统建筑檐廊空间及其应用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张峥;高差在博展建筑入口空间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王欣然;当代书店建筑空间应变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高峰;售楼处可持续发展利用中的选址及空间尺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93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99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