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一种双重孔隙-裂隙岩体流变模型及其在地下洞室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6-10 18:45

  本文选题:双重孔隙-裂隙岩体 + 地下洞室 ; 参考:《岩土力学》2017年02期


【摘要】:用西原模型描述双重孔隙-裂隙介质的流变特性,在理论上给出了其流变参数及强度指标的确定方法,建立了瞬弹-黏弹-黏塑性平面有限元求解格式和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针对一个矩形地下洞室围岩为裂隙岩体和完整岩体的两种工况进行数值分析,对比了围岩中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一介质的情况,双重介质因其变形模量、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减小,故洞室围岩中随时发展的位移和塑性区有明显的增长,两种工况的围岩应力分布亦存在较大的不同,特别是双重介质围岩中最大主应力σ_1和最小主应力σ_3的差值较大,因此,提高了围岩破坏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ouble porosity and fracture media are described by using the Xiyuan model.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rheological parameters and strength indexes is given theoretically. The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scheme of instantaneous elastic-viscoplastic plane is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gram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plastic zone of a rectangular underground cavern in which the surrounding rock is a fractured rock mass and a intact rock mass are analyzed numeric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decrease of deformation modulus,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the displacement and plastic zone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double medium increase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ingle medium.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the two conditions is different,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蟽 1 and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蟽 3 in the dual medium surrounding rock is larger, so the possibility of fail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is improv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No.2010CB732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379201)~~
【分类号】:TU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川;胡晓林;林运军;杨佐斌;;地下洞室工程施工支护理念探讨[J];云南水力发电;2006年04期

2 郑磊;王培涛;周丰峻;;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技术发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柴正富;;地下洞室内薄壳穹顶施工方法[J];山西建筑;2013年24期

4 吴玉山;;地下洞室的现场观测 兼介绍日本地下洞室的现场观测情况[J];岩土力学;1982年01期

5 张有天,王镭,陈平;边界元方法基础知识——第五讲 地下洞室应力分析的边界元方法[J];水力发电;1983年11期

6 赵震英;;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及稳定性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1986年04期

7 黄运飞;关于地下洞室形状的几个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9年06期

8 朱建雄,曹志远,李国豪;三维地下洞室的动应力集中[J];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04期

9 汪家林;;地下洞室监测技术与信息化设计[J];水电站设计;1992年01期

10 冯紫良;地下洞室形状设计优化的一个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东升;;浅埋地下洞室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边界元分析法[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2 吕爱钟;;深埋地下洞室有限元网格自动划分的新方法[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3 丁恒;;硬岩大跨地下洞室的修建技术[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建康;朱殿芳;赵文谦;王东;;地下洞室结构可靠度分析[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新平;代翼飞;刘金焕;郭运华;徐剑;;地下洞室锚固结构的力学特性与锚固机理研究[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景翼;;地下洞室原岩所处力学状态分析[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7 赵跃堂;田绪坤;;地下洞室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李宁;张志强;张平;;地下洞室设计新理念与仿真分析方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赵震英;杨淑清;;地下洞室围岩稳定试验研究[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10 徐奴文;李彪;戴峰;肖厚云;何刚;;深埋地下洞室微震监测系统构建与工程应用[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杨立修;高边墙稳定施工技术创新水电站地下洞室建设[N];中国电力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学良;岩石地下洞室与边坡的相互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杨海霞;地下洞室全过程优化设计建模理论与分析方法[D];河海大学;2002年

3 彭道富;特大断面地下洞室多层耦合施工方法及其可靠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易长平;爆破振动对地下洞室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石广斌;岩体地下洞室准三维有限元解析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6 孙博;高埋深地下洞室围岩破坏机理及其稳定性的细观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吕涛;地震作用下岩体地下洞室响应及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陈骏峰;地表建筑与地下洞室共同作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孙少锐;裂隙岩体地下洞室超欠挖预测及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胡夏嵩;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丙肖;基于地应力场加卸载的地下洞室稳定分析[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韦劭君;深埋地下洞室传湿量的计算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家耀;浅埋软土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赵凯;大型高边墙地下洞室施工稳定性及方案优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王海龙;大岗山水电站地下洞室动态热工数值模拟研究[D];西华大学;2006年

6 罗俊忠;断层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及其支护结构强度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轮祥;基于随机理论的地下洞室渗流场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魏博;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王鸷;地下洞室随机有限元分析和可靠度计算[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孙有为;地下洞室的几何性质对松动圈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004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04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