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破裂失稳声发射监测频段信息识别研究
本文选题:岩石力学 + 声发射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首先对声发射信号进行分频处理,分析岩石损伤破裂演化过程中声发射信号频段分布规律。根据岩石断裂模式与声发射频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证明了岩石破裂监测中声发射前兆优势频段的存在,进一步构建前兆优势频段的计算方法,确定声发射监测岩石破裂的最优短临预报参数。通过开展花岗岩圆形隧洞模型水平卸荷试验,分析整个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寻找前兆优势频段,以此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卸荷瞬间,隧洞两壁发生劈裂破坏,频段(31.25~62 k Hz)的小波能量占比达73%以上。临近最终破裂,频段(7.8125~15.625 k Hz)变能系数CD6?由前一刻的0.5突增到15,具有典型的灾变响应特征,可以确定该频段为声发射前兆优势频段。选择CD6??作为宏观破裂的短临预报参数,再结合临近最终破裂前声发射主频在频段(90~105 k Hz)和(13~20 k Hz)所出现的响应突现规律,可以为预测花岗岩圆形隧洞模型的失稳破坏提供预警参量。
[Abstract]:Firs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is analyzed in the process of rock damage and fracture evolution.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ock fracture model and acoustic emission frequency, the existence of dominant frequency band of acoustic emission precursor in rock fracture monitoring is proved,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precursor dominant frequency band is further constructed. The optimal short-term and imminent prediction parameters for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of rock rupture a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horizontal unloading test of granite circular tunnel model, the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of the whole process is analyzed, and the premonitory dominant frequency band is foun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moment of horizontal unloading, splitting failure occurs on the two walls of the tunnel, and the wavelet energy of the tunnel is over 73% of the Prida in the frequency band of 31.25 ~ 62kHz. Near the final rupture, the frequency band is 7.8125 (15.625kHz) and the energy conversion coefficient is CD6? The frequency range is increased from 0.5 to 15,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 typical catastrophic response. I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the frequency band is the dominant frequency band of acoustic emission precursor. Select CD6? As a short-term and imminent prediction parameter of macroscopic ruptur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ent response law of the main frequency of acoustic emission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90 ~ 105kHz and 131320kHz), it can provide an early warning parameter for predicting the instability failure of the granite circular tunnel model.
【作者单位】: 华北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测绘遥感与数字矿山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047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4088,51574102,51604117)
【分类号】:TU4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彬;唐春安;张怀;梁正召;马天辉;杨天鸿;;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中的应力并行求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张永彬;唐春安;梁正召;徐涛;李连崇;;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并行计算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9期
3 Freund F T;Dahlgren R P;Chu J J;张祯;;岩石破裂以及破裂前信号的演变[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1期
4 周大庄,马福胜,谢端,郭自强;岩石破裂时光辐射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7年02期
5 郭自强,周大庄,马福胜,施行觉,席道瑛,程纯杰,周志文;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J];科学通报;1987年11期
6 郭自强,周大庄,施行觉,马福胜,席道瑛,程纯杰,周志文;岩石破裂中的电子发射[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5期
7 朱元清,罗祥麟,郭自强,赵志光,祝中伟;岩石破裂时电磁辐射的机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8 施行觉,牛志仁;岩石破裂断面的分维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07期
9 魏光兴;金安忠;刁守中;周翠英;肖兰喜;;日本的岩石破裂实验与地震预报[J];国际地震动态;1992年07期
10 李世愚;陆阳泉;赵家骝;;中、俄、美大尺度岩石破裂实验考察报告[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春安;;岩石破裂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发展的若干问题[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2 谢强;钱惠国;蒋爵光;;扫描电镜下岩石破裂过程的连续观察及其破坏机制分析[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3 刘斌;杨海涛;郭自强;;岩石破裂强度与断面分维[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唐春安;徐小荷;;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灾变问题[A];第四届全国岩石破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郑捷;;岩石破裂和地震现象中的分形、自组织和混沌(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6 周传波;;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子发射规律浅析[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7 杨天鸿;于庆磊;唐春安;李连崇;朱万成;梁正召;;岩石破裂过程稳态、瞬态渗流特征模拟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王雁晖;郭自强;胡天跃;;岩石破裂电子发射的有限势压缩原子模型[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梁正召;王述红;唐春安;徐涛;张亚芳;;非均匀性岩石破裂的网格效应[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长武;;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声学特征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星;岩石破裂次声探测技术与信号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梁正召;三维条件下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及其数值试验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世宇;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含水岩石破裂前兆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龙海丽;岩石破裂过程的自电位异常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姚羲和;TBM盘形滚刀线性切割试验中岩石破裂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吕海洋;基于RFPA与DDA耦合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6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026145.html